上周,美國政府簽署《大規模稅收與支出法案》(“大而美”法案),這項爭議日久的法案正式成為法律。該法案恰似給美國經濟注入代價高昂的“興奮劑”,一邊減稅舉債對內加大刺激,一邊持續對外轉嫁經濟風險。這種對美國經濟“竭澤而漁”、對世界經濟“禍水東引”的行為,折射出美國國內治理所面臨的深層困境。
這份近千頁的法案核心內容并不復雜:通過永久性降低企業稅率至20%、對富人實施大規模減稅、免除小費與加班收入稅收,試圖刺激企業投資與居民消費。同時,1570億美元的新增軍費與1500億美元的邊境安全撥款,則打上了“創造就業”的旗號。
法案對美國經濟具有刺激興奮作用,然而要為之付出的代價也不小。為平衡減稅造成的財政收入窟窿,法案削減了1萬億美元以上的社會福利支出——約1200萬低收入者將失去醫療保險,300萬人被剝奪食品券資格,醫療補助門檻也被大幅提高。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分析,僅法案中的延長減稅措施在未來10年就將帶來超過4.5萬億美元支出成本。同時,參議院版本法案在未來10年將使美國赤字增加近3.3萬億美元,美國債務上限也將提高5萬億美元。
法案這種“劫貧濟富”的設計,將使財富加速向頂層聚集,而社會成本則甩給最脆弱的群體,更直接透支了美國未來的財政健康。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就痛批法案“極其瘋狂且具破壞性”“給夕陽產業提供施舍,卻嚴重損害未來產業”。
在本屆美國政府看來,該法案可以通過永久性降低企業稅率、免除特定勞動收入稅收等措施來釋放企業投資與居民消費的短期動能,減稅帶來企業資本開支的回升與股市的樂觀反應,能被包裝為政府創造經濟增長的“證據”,在選舉周期內具有顯著政治吸引力。分析認為,這有助于在短期內壓制美國國內社會矛盾,同時也為美國政府對外轉嫁風險提供操作空間。
實際上,就在該法案通過參議院投票后不久,美國政府就已經迅速將矛頭指向世界,宣布將每日向10個國家發送關稅通知函,稅率從10%到70%不等。有分析認為,此舉旨在“用外國關稅收入填補美國國內減稅缺口”。同時,美國所謂“對等關稅”90天暫緩期臨近,美國政府突然強硬的表態,迫使各國在高壓下接受不平等條款的意圖一覽無余。
“大而美”法案的支持者聲稱,法案將通過企業回流與投資增長重塑美國經濟競爭力。不過,當減稅紅利被關稅成本抵消,企業實際承擔的合規成本與供應鏈中斷損失,可能遠超稅收優惠。更關鍵的是,以鄰為壑的政策必然引發反制——歐盟已醞釀針對性關稅,新興市場則在加速“去美元化”布局。這種對抗性循環一旦形成,全球經濟增長的整體蛋糕將持續萎縮,最終反噬美國企業的海外利潤根基。
本屆美國政府就職以來推出的種種爭議政策,反映出美國國內經濟治理失序的困境。這種政策變動正對世界經濟帶來多重沖擊。
首先,多邊貿易體系遭遇信任危機。當美國以國內法案為由單方面調整關稅,其行為違背了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的互惠原則。歐盟、日本等傳統盟友被迫重新評估與美國的貿易關系,新興經濟體則加速推進區域自貿協定以規避系統性風險。全球供應鏈從效率優先轉向安全優先的重構進程,因美國政策不可預測性而顯著提速。
其次,美元信用基礎面臨持續侵蝕。法案再度提升債務上限,雖然暫時避免債務違約,卻讓美國國債規模突破40萬億美元。當財政紀律讓位于政治周期,各國央行對美元資產的長期信心必然受損。歷史表明,主權貨幣的全球地位不僅依賴市場,更需要貨幣發行國的財政自律——而當前法案正在消耗這種稀缺的政治資本。
此外,氣候治理共識受到局部沖擊。法案中清潔能源補貼的取消與化石能源的政策傾斜,不僅削弱《巴黎協定》的執行力度和機制,阻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更可能引發連鎖效應:部分工業化國家可能以競爭力為由推遲低碳轉型,發展中國家則面臨技術合作中斷的風險。
當前美國一些人的政策路徑,正將世界推向“零和博弈”的危險軌道。這也讓世人更加看清,世界經濟的真正風險,不在于美國經濟的短期波動,而在于其政策引發的系統性信任危機。(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 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