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上午,記者走進閔行區梅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診區,很快被眼前的一幕怔?。横t生的問診桌旁,一個個板凳依次排開,患者安座其上;而在一旁的治療區域以及周邊的等候區,同樣坐滿了候診患者。
難道是請來了名中醫坐診?一問才知,原來,這群爺叔阿姨是沖著這家社區醫療機構的80后中醫牛彥彥而來的。
近年,上海著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藥服務能級提升,全市24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設有中醫門診。記者走訪發現,社區中醫與居民的“黏性”普遍較高。
這些受追捧的社區中醫,切中居民的什么脈?
80后社區中醫的病友群
500人滿員后又開新群
長著一張娃娃臉的牛彥彥,在社區攢了一批“忠粉”,岳阿姨是其中之一。
“彥彥醫生為了給病人看病,很少正常飯點吃飯。她有時甚至上午連著下午問診,間隙就匆匆扒幾口飯……”岳阿姨與牛彥彥相識始于2018年。當時,岳阿姨腰痛病犯了,在多家醫院的中醫、西醫看了一圈,不見好。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她來到家附近的這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沒想到,半年左右,經牛彥彥慢慢調理,岳阿姨的腰好了,她的信任票也就此投給了這家社區醫療機構。
一眨眼,已經七年了,岳阿姨也從一名普通患者,變成了牛彥彥醫生的“夸夸團”團長。“她早上七點就到醫院了”“她一直沒辦法準點下班”……這一個個細節,何嘗不是居民與這名社區中醫的“黏性”體現。
如今,牛彥彥每周三個門診,岳阿姨每周就要來看三天門診。
“有這么多不舒服要看?”記者好奇。岳阿姨也答得直接:“一周門診沒見,好像一個世紀沒見?!痹谒睦?,牛彥彥不僅是醫生,更像一位知心朋友。
牛彥彥在問診。(張菲埡 攝)
岳阿姨似乎也沒有夸張,她的家里距離這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騎車大約20分鐘。而在牛彥彥的患者群里,有不少都是“舍近求遠”,家住浦東、嘉定、楊浦的都有。
問題是,這些患者家附近就沒有好的針灸中醫嗎?未必。那為什么這么多患者專程來這里?從患者的反饋里,記者一點點拼湊出兩個樸素的理由:一是技術好,牛彥彥跟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針灸專家;二是態度好,而這一點在患者心目中的“打分”占比甚至更高。“這年頭誰沒點煩心事,她就是百問不煩,對病人很有耐心,這多不容易啊。”岳阿姨告訴記者,除了在診室,醫患還在線上見:牛彥彥的病友群里已有500多人,人數滿員,為此又建了一個新群。
如今,牛彥彥已是這家社區衛生中心中醫科主任。說起這群“老朋友”,她也頗為感慨。這名80后大學里學的就是針灸推拿,在上海市中醫醫院經歷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也是這段臨床經歷,讓我發現中醫在老百姓里很受歡迎,而距離老百姓更近的社區醫療機構或許更有發揮天地?!本褪沁@么一份動念,牛彥彥畢業后就選擇了社區,從一名“新兵”成長為帶團隊的科主任。
跟著專家學醫術
家門口好中醫”越來越多
其實,在上海的社區醫療機構看見名中醫,如今已不算稀奇事。但對社區醫療機構來說,如何源源不斷培養并留住名中醫,這是需要思考一番的問題。
近年來,本市大力推進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組織實施“百師強基”師資培養計劃,鼓勵各區開展中醫適宜技術推廣。數據顯示,2024年社區中醫診療已占據總診療人次的近半壁江山,針灸、推拿等非藥物療法更惠及兩千多萬人次。
把脈的手,行走的腳,扎根的心,中醫在社區的“三味”生長,無形中將居民與社區醫療機構的距離越拉越近。當然,近距離之后,有些問題可能看得更真切了,“望聞問切”真本事的考驗也會越來越多。
圖文:上觀新聞(作者:文匯報 唐聞佳 李晨琰 張菲埡)
編輯:方佳璐
初審:岳順順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