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馬橋文化時期是怎樣的一種社會結構?
馬橋文化
如何影響了本地區歷史發展的方向,
它與現代社會的形成有什么聯系?……
追尋馬橋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應該延續。
“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七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的少年來誦讀《追尋馬橋文化》。今天,你將聽到的是《馬橋文化的分布》(節選)。
?馬橋文化的分布
馬橋文化代表了分布于長江三角洲地區早期青銅文化,目前已發現馬橋文化遺址90余處,它分布不僅限于上海地區,它也是江南南部、浙江北部同時期遺存的代名詞。
上海地區包含馬橋文化遺存的遺址除了馬橋遺址外,還有12處遺址,它們是青浦區的福泉山、崧澤、淀山湖、金山墳、劉夏和泖塔遺址,松江區的湯廟村、姚家圈遺址,金山區的亭林、查山、招賢浜遺址和閔行區的董家村遺址,其中7處遺址經過正式發掘發現了馬橋文化的遺存。因為地緣關系,為了讓讀者全面了解上海地區馬橋文化遺存分布情況,下文將按照遺址分別進行介紹。
福泉山遺址曾于1979年在福泉山南面和距福泉山西南約500米的莊涇港發掘,發現了馬橋文化遺存[1]。2010年度,我們對福泉山遺址進行了再次發掘,在吳家場墓地上發現打破良渚文化權貴墓地的馬橋文化灰坑(圖1—10)[2]。
圖1—10 福泉山遺址H61出土葉脈紋紅陶罐
崧澤遺址,在前兩次考古發掘中都沒有發現馬橋文化遺存。1987年,配合油墩港的開挖工程,在崧澤遺址假山墩西南約200米處發現了馬橋文化層,遺物不多,分布面積也不大,說明馬橋文化時期的崧澤遺址規模比較 小,或者相當分散[3]。
金山墳遺址,1985年發掘時發現所謂的商周文化層厚達84~122厘米,其中該層的下部多出籃紋、細繩紋、葉脈紋、方格紋等泥質陶片,發掘者也認為這一類遺存與上海馬橋、亭林、查山遺址中層,浙江錢山漾、水田畈遺址上層相一致。從發表的資料來看,有典型馬橋文化的罐、簋、豆、觶、觚等器形[4]。2017年,上海博物館再次對金山墳遺址進行了發掘,再次發現了豐富的馬橋文化遺存(圖1—11)。
圖1—11 上海青浦金山墳遺址發現的馬橋文化水井
湯村廟遺址,1980—1982年發掘時,在所謂晚期遺存中發現了馬橋文化的半月形石刀和斜柄石刀、飾葉脈紋的凹底罐等,由此可見該遺址的馬橋文化遺存被后期的人為因素所破壞[5]。
查山,1972年發掘時已經發現了豐富的馬橋文化堆積,出土遺物有 葉脈紋凹底罐、簋、盆、觶、觚、鴨形壺等馬橋文化主要器形[6]。2008年查山遺址第二次發掘時,又發現了豐富的馬橋文化堆積[7]。從遺址的分布特點來看,當時馬橋文化堆積主要位于查山東側平坦地帶,地勢低平。
亭林遺址,于20世紀70年代發掘過兩次,以探方T3堆積為例,其第四層就是所謂的馬橋文化層,發掘者又稱之為亭林中層,這一文化層堆積厚達50厘米,應該堆積時間比較長。文化層中出土的馬橋文化遺物也非常豐富,有凹底罐、盆、簋、豆、觶等,裝飾紋飾有葉脈紋、方格紋、云雷紋等[8]。1988年和1990年,該遺址又進行過兩次發掘,以發掘者劃分的遺址第二層為代表,也發現了豐富的馬橋文化堆積[9]。
招賢浜遺址發現于1973年,確認為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10]。2003年3月,為了配合上海郊環高速公路南段工程,上海考古學者再次對遺址進行了調查和發掘,發掘面積共200平方米,發掘出土了大量馬橋文化遺存。招賢浜遺址的馬橋文化遺存的文化內涵與馬橋遺址十分相似,它不僅體現在遺物所反映出的紋飾作風、制陶技術等特征上,其器物形制基本上也能在馬橋遺址中發現相似類型(圖1—12)[11]。
此外,根據早期的調查結果,研究者認為上海地區還有淀山湖遺址、劉夏遺址、泖塔遺址、姚家圈遺址和董家村遺址共5處遺址曾經發現過馬 橋文化遺存[12]。另外,根據早期研究者的描述,奉賢的柘林遺址可能也 存在馬橋文化遺存。柘林遺址發現于1973年,在1982年黃宣佩先生撰寫文章時并沒有提及柘林遺址曾經發現馬橋文化遺存,但是在其1997年參與主編的《上海文物博物館志》中對于柘林遺址的描述,特別提及發現有馬橋文化的籃紋和葉脈紋印紋陶[13]。奉賢江海遺址曾經也被認為有馬橋文化時期的遺存[14]。但是,根據對出土遺物的觀摩,所謂的馬橋文化遺存可能屬于新石器時代末期,具體情況還有待今后進一步的研究。
以上這些遺址大多數都沒有進行過正式的考古發掘,或者如姚家圈遺址即使經過考古發掘但并沒有發現馬橋文化遺存,所以這些遺址的內涵還需要今后做好進一步的考古工作加以驗證。
[1]黃宣佩、張明華:《上海地區古文化遺址綜述》,《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二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資料。
[3]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87年上海青浦崧澤遺址的發掘》,《考古》1992年第3期。
[4]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上海青浦縣金山墳遺址試掘》,《考古》1989年第7期。
[5]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上海松江縣湯廟村遺址》,《考古》1985年第7期。
[6]孫維昌:《上海市金山縣查山和亭林遺址試掘》,《南方文物》1997年第3期。
[7]陳杰:《上海市金山區查山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2009)》,文物出版社,2010年。
[8]孫維昌:《上海市金山縣查山和亭林遺址試掘》,《南方文物》1997年第3期。
[9]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上海金山區亭林遺址1988、1990年良渚文化墓葬的發掘》,《考古》2002年第10期。
[10]黃宣佩、張明華:《上海地區古文化遺址綜述》,《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二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1]上海博物館考古部:《上海市金山區招賢浜遺址發掘簡報》,《南方文物》2009年第2期。
[12]黃宣佩、張明華:《上海地區古文化遺址綜述》,《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二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3]馬承源、黃宣佩、李俊杰主編:《上海文物博物館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第63頁。
[14]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奉賢縣江海遺址年發掘簡報》,《考古》2002年第11期。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七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的少年來誦讀《追尋馬橋文化》。篳路藍縷,以啟后學,本書致力于全面收集馬橋文化發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視角地展現馬橋文化的特點。本書既是向馬橋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紀念活動的獻禮,也希望它能成為未來研究的基石,引起學者們對馬橋文化更多關注,共同推進學術的不斷發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朗讀: 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 趙梓睿
編輯:湯婧嫻
初審:岳順順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