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對稱自組裝分子助力鈣鈦礦/硅疊層電池效率刷新至34.6%!
鈣鈦礦/硅疊層太陽能電池(TSCs)憑借優異的光電性能和突破單結電池效率極限的潛力,已成為下一代高效光伏技術的研究熱點。然而,隨著寬禁帶鈣鈦礦(WBG PSCs)被廣泛應用于TSCs,其界面處的非輻射復合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了器件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如何構建兼具高覆蓋性與優異能級匹配的空穴選擇層(HSL),成為當前亟待攻克的技術難題。
在此,隆基綠能中央研究院何博博士、徐希翔博士、李振國博士、何永才博士、劉江教授設計了一種新型不對稱自組裝單分子層(HTL201),它由咔唑核心和兩側的錨定基團與間隔基團組成,用作鈣鈦礦/硅疊層太陽能電池中的空穴選擇層。相比傳統對稱結構、含氮的膦酸基自組裝分子,HTL201 結構上的不對稱設計有效減小了空間位阻,使其可以更均勻、完整地覆蓋在透明導電氧化物(TCO)層表面。同時,HTL201 與鈣鈦礦薄膜之間存在強烈的配位作用,能顯著降低界面處的非輻射復合,提升器件效率。此外,HTL201 還能優化鈣鈦礦與自身之間的能級匹配,并提高鈣鈦礦層的準費米能級分裂(QFLS),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疊層電池的開路電壓接近 2 V。最終,在硅異質結(SHJ)太陽能電池結構下,該電池實現了高達 34.58% 的認證光電轉換效率。相關成果以“Efficient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with asymmetric self-assembly molecule”為題,發表在《Nature》上,第一作者為Lingbo Jia、Simeng Xia、Jian Li、Yuan Qin為共同一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是隆基綠能自去年以來發表的第4篇《Nature》了。
分子結構設計界面相互作用
與傳統對稱結構的自組裝單分子(SAMs)不同,HTL201在咔唑主鏈兩側巧妙引入了間隔基團與磷酸錨定基團,形成獨特的非對稱空間結構(圖1a)。該結構有效降低了分子間的空間位阻,增強了分子與透明導電氧化物(TCO)重組層的相互作用,分子動力學模擬結果顯示,HTL201在IZO表面的吸附能顯著高于對比組(圖1b),吸附過程呈現出典型的快速物理吸附、化學吸附與有序排列三階段(圖1c)。得益于優化的分子結構,HTL201在IZO表面形成了更高覆蓋率(圖1d),界面致密性也得到明顯提升(圖1e)。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測試進一步證實,HTL201的磷元素特征信號強烈,且經多次乙醇沖洗后仍保持較高的覆蓋因子,體現出其優異的穩定性與致密性(圖1f)。此外,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揭示,HTL201與鈣鈦礦之間形成更強的結合能與更短的N-Pb距離,非對稱結構設計帶來的偶極增強效應,有效促進了界面缺陷鈍化(圖1g,h)。
圖1 :不同SAM在IZO上的分數覆蓋范圍以及SAMS418和鈣鈦礦之間的相互作用
光電性能
基于HTL201構建的單片式鈣鈦礦/硅疊層太陽能電池展現出卓越性能。器件整體結構如圖2a所示,截面掃描電鏡(SEM)圖清晰顯示各功能層的均勻覆蓋(圖2b)。系統對比數據顯示,HTL201組器件平均PCE高達34.22%,最高效率達到34.60%,其中開路電壓(VOC)高達2.001V,短路電流密度(JSC)為20.64 mA/cm2,填充因子(FF)為83.79%,全面優于傳統Me-4PACz與MeO-4PACz對比組(圖2c-f)。J-V曲線(圖2g)與外量子效率(EQE)測試(圖2h)進一步印證了HTL201的性能優勢。值得注意的是,HTL201組器件通過了ESTI權威認證,實測PCE為34.58%(圖2i),刷新了當前鈣鈦礦/硅疊層電池的最高效率紀錄。
圖2:基于不同HSL的串聯太陽能電池的設備性能
SAM對電荷動態的影響
在界面電荷動力學方面,HTL201展現出顯著優勢。PLQY測試表明,HTL201基底上的鈣鈦礦薄膜非輻射復合損失最低,PLQY值達到0.399%(圖3a),對應的QFLS高達1.270V(圖3b),為實現高VOC提供了關鍵保障。偽填充因子(pFF)與實際FF的差值較小,系列電阻也更低,表明界面傳輸損耗與復合顯著抑制(圖3c)。紫外光電子能譜(UPS)測試揭示,HTL201與鈣鈦礦之間的能級差最小,有利于空穴提取與能量匹配(圖3d-g)。導電原子力顯微鏡(C-AFM)結果也表明,HTL201組薄膜整體電導性最高,界面電荷傳輸更順暢(圖3h)。
圖3:不同SAM對電荷載體動力學的影響
穩定性測試
長期穩定性是衡量高效電池實用性的關鍵。HTL201基疊層電池在未封裝條件下儲存1080小時后,仍保留98.9%的初始效率,遠優于對比組(圖4a)。封裝器件在25°C與45°C環境下連續工作1020小時,PCE分別保持在98.0%與91.3%(圖4b,4c),展現出出色的運行穩定性。循環伏安(CV)與核磁共振(NMR)測試進一步確認,HTL201分子具備優異的電化學穩定性與結構穩定性,保障了器件在長期光照下的可靠運行。
圖4 :TSC的長期穩定性
小結
本研究通過原創性的非對稱自組裝單分子HTL201設計,系統解決了鈣鈦礦/硅疊層電池界面覆蓋不足與能級失配問題,顯著降低了界面復合、提升了器件效率與穩定性,助推疊層電池效率突破34.6%。該策略為高效、穩定的新一代光伏器件界面工程提供了創新思路,未來有望進一步推動疊層電池商業化應用進程。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