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消息,在2025年7月的全球政治漩渦中,一個出乎意料的轉折悄然浮現:美國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大棒,意外地讓日本、中國和韓國站在了同一戰線。昔日被視為美國鐵桿盟友的日本,其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北京清華大學的演講中,公開呼吁中日韓抱團取暖,減少對美國經濟的依賴。這并非偶然——特朗普近日威脅將日本進口商品的關稅從24%提高到30%或35%,徹底點燃了日本的反抗情緒。而這一連串事件,或許正預示著美國單邊主義正加速其自身孤立,東亞國家在共同壓力下走向團結,世界格局迎來重塑契機。
特朗普(資料圖)
回看這場風暴的根源。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全球加征關稅,矛頭直指日本等盟友。短短數月內,這場貿易戰演變成一場拉鋸戰。7月初,美國與日本的談判陷入僵局,特朗普在7月1日的記者會上大放厥詞,指責日本“非常強硬”且“被慣壞了”,甚至抱怨日本拒絕進口美國大米和汽車。這并非空穴來風——日本作為美國最大的海外投資國,每年為美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卻面臨特朗普的反復無常。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忙于第八次訪美磋商,但進展寥寥。關稅政策本應是經濟博弈,卻暴露了美國霸權的本質:盟友利益隨時可被犧牲,以換取短期的政治紅利。
在這場危機中,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的聲音格外醒目。7月3日,他在清華大學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上直言不諱:特朗普政府像“哭鬧的小孩”,無法用邏輯說服,日本唯有減少對美依賴才能自保。鳩山強調,美國已失去昔日強權,單邊主義只會加速其衰落;日本不該把中國視為威脅,而應增強自主性,拓展中日韓合作。這番話不無道理——日本對美出口依賴過深,關稅一旦全面落實,恐重創其經濟。鳩山還引用數據指出,全球都在“急于開發美國以外的市場”,日本正尋求出口多元化。這番表態看似矛盾(日本仍稱不愿“脫鉤”),實則傳遞了強烈信號:美國不再是不可動搖的靠山,東亞團結才是出路。
石破茂(資料圖)
日本現任首相石破茂的回應,更凸顯了這一趨勢。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威脅,石破茂在7月2日強調,日本“不會犧牲農業”換取協議,并感嘆貿易才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正道。這背后是日本民意的支撐——最新調查顯示,僅有22%的日本人信任美國,其中僅3%是“非常信任”。石破茂的堅持并非孤例;此前在G7峰會,他已表達“堅定推進談判”的決心。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也重申,談判必須互利,而非單方面讓步。日本政府這種罕見的強硬,源于歷史教訓:1980年代“廣場協議”曾重創日本經濟,如今特朗普的施壓如出一轍。但這一次,日本似乎學聰明了——與其盲目追隨美國,不如轉向中國和韓國,尋求更穩定的貿易伙伴。
特朗普的強硬攻勢,反倒成了中日韓關系的催化劑。鳩山由紀夫在演講中呼吁三國加強經濟合作,減少對美依附,這與中國一貫倡導的多邊主義不謀而合。事實上,中國近期已部分恢復日本水產品進口,釋放出善意信號。韓國總統李在明也公開表示,與美談判“很困難”,需強化對華合作。東亞自貿區的構想曾被美國攪局(如釣魚島爭議),但2025年7月的關稅危機下,三國共同敵人——美國的單邊主義——正讓合作成為現實選項。歷史證明,歐盟曾團結對抗俄羅斯,如今東亞或可復制這一模式:經濟壓力轉化為政治凝聚力,重塑區域秩序。
特朗普(資料圖)
然而,這場博弈遠未結束。特朗普在7月1日威脅提高關稅時,還不忘炫耀與越南的“快速協議”,試圖孤立日本。但日本的反擊愈發巧妙——石破茂政府一邊拖延談判,一邊探索稀土回收等替代方案,以減少對美依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反復無常已成常態:他曾在白宮談判中宣稱“重大進展”,僅20分鐘后就改口,暴露其策略的混亂。數據顯示,若關稅增至35%,日本汽車業將受重創,但日本寧愿承受短期損失,也不愿重蹈“被插兩刀”的覆轍。這種韌性,部分源于中國反制美國的示范效應:強硬立場反而贏得國際尊重。日本民意中,對美信任度跌至冰點,人心向背已清晰可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