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的談判桌上,石破茂的“盟友”宣言像一把雙刃劍,既刺向華盛頓的單邊主義,又割開了美日同盟的華麗外袍。
“我們不會輕易妥協!”日本首相石破茂在7月6日的電視鏡頭前,面對特朗普揚言對日本商品征收35%懲罰性關稅的威脅,終于亮出談判底線。當被問及如何處理特朗普的“付費令”時,他冷然回應:“日本已做好應對一切可能的準備。”
距離7月9日談判最后期限僅剩三天,這場被石破茂稱為“國難”的貿易博弈,正將美日同盟推至懸崖邊緣。
盟友標簽下的貿易絞索
石破茂的電視喊話充滿戲劇性反差。他一面強調“我們是盟友”,一面質問特朗普:“哪方面不公平?怎么不公平?”——這句看似克制的質疑,實則是日本對美貿易政策罕見的公開控訴。
美國的三重關稅絞索早已套上日本脖頸:10%基準關稅、24%“對等關稅”(含基準關稅)、25%汽車專項關稅。若全部落地,日本汽車業將面臨170億美元年損失,足以讓占GDP 10%的支柱產業咳血。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一面收著日本承擔的75%駐日美軍費用,一面在鏡頭前咆哮:“他們什么都不付!”這種“竹杠外交”讓石破茂內閣倍感羞辱。
汽車產業命懸一線
在東京港區的豐田總部,高管們緊盯著一組致命數據:美國市場消化了日本30%的汽車出口,而每輛豐田車若疊加35%關稅,利潤將從2000美元驟降至不足200美元。
這解釋了為何石破茂在G7峰會咬死“汽車事關重大國家利益”。8.3%的日本勞動力靠汽車產業鏈吃飯,相當于每12個上班族就有1人端的是汽車飯碗。
當特朗普要求日本“進口更多美國汽車”,日本業界只能苦笑——美國車在日市占率不足5%,并非關稅阻礙,而是油耗標準和右舵設計水土不服。強塞美國車如同逼日本人用刀叉吃壽司。
最后72小時的政治豪賭
石破茂的強硬非一時興起。隨著7月參議院選舉逼近,自民黨面臨雙重壓力:農民怒視農產品開放,車企恐懼關稅重錘。黨內大佬放話:“空手而歸優于糟糕協議”。
耐人尋味的是,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北京直言:“應該降低對美依賴,對美國‘去風險’。”此言撕開日本統治精英的共識裂痕——當東京大學教授在研討會上展示數據:中日貿易額已連續三年超越日美,全場陷入沉默。
中國對美貿易戰的強硬反制,意外成了日本的“教科書”。當石破茂看到特朗普因中國反制被迫豁免電子產品關稅時,這位謹慎的政治家終于領悟:跪著求生不如站著博弈。
談判桌外的暗戰
特朗普的“交易藝術”在東京遭遇精準拆解。當美方試圖將駐日美軍經費與關稅捆綁,日方立即劃出紅線:“安全議題不與貿易談判掛鉤”;當美財長貝森特放話“第一個簽約者得最優條件”,石破茂反將一軍:“不因時限損害國家利益”。
日本手中并非無牌。作為美國最大債主,4月日本機構拋售美債曾讓白宮焦頭爛額。雖然官方聲稱“不將美債作籌碼”,但市場波動本身就是無聲威懾。
更隱秘的籌碼在半導體領域。日本掌握著光刻膠、氟化氫等19種芯片關鍵材料的全球壟斷供應。若貿易戰升級,鳳凰城臺積電工廠可能因斷供停產——這才是石破茂敢說“應對一切”的底氣。
東京時間7月9日零點,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傳真機或將吐出決定日本經濟命運的文本。無論結果如何,石破茂那句“我們是盟友”的宣言,已在華盛頓的權力走廊里撞出裂痕。
當日本前首相在北京呼吁“擺脫對美依賴”,當豐田生產線工人舉著“不要用關稅殺死我們”的標語走向街頭,美日同盟的黃金時代正隨關稅戰火焚成灰燼。
這場談判的輸贏不再關乎百分比,而在于一個古老命題:當盟友變成提款機,忠誠是否還能計價?答案正從太平洋兩岸的裂縫中升起。#優質好文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