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地區軍隊裝備的最后的RF-5E“虎眼”偵察機宣告退役。
RF-5E偵察機較長的機鼻是其區別于普通型號的重要特征。
繼F-5E“虎II”戰斗機服役近半個世紀、于2023年底正式退役之后,同屬一個系列的RF-5E偵察機退役。鑒于現在臺灣海峽地區的緊張關系,一旦所需專用設備到位,中國臺灣地區空軍未來的戰術偵察任務將由無人機和配備吊艙的F-16戰斗機來執行。
RF-5E的告別飛行。
RF-5E“虎眼”偵察機告別儀式于7月4日舉行,當時中國臺灣地區空軍最后幾架現役RF-5E中的三架(機身編號5504、5505和5507)與兩架F-5F“虎II”雙座戰斗機一起進行了最后一次飛行。
地勤人員正在檢查即將為F-5F戰斗機掛載的“響尾蛇”空空導彈。
在此之前,RF-5E的最后一次作戰任務于6月18日完成。在此次任務中,RF-5E偵察機在翼尖掛載了AIM-9P-4“響尾蛇”空空導彈實彈作為自衛武器,并由一架采用類似武器配置的F-5F雙座戰斗機護航。
6月初,中國臺灣地區空軍F-5F執行了最后一次夜間飛行任務,這架F-5F降落在花蓮空軍基地。
5507號RF-5E偵察機。
在服役生涯的最后幾年,RF-5E與少數幾架F-5F教練機一起服役于花蓮空軍基地的第12戰術偵察大隊。這些教練機在其先導戰斗教練機(LIFT)任務結束后,被用于支援偵察機,并被臺灣地區研制的T-BE-5A“勇鷹”高級教練機(IDF“經國”雙座型)所取代。
RF-5E“虎眼”偵察機。
中國臺灣地區只有7架F-5E被改裝成RF-5E“虎眼”偵察機。改裝工作由新加坡科技宇航公司(現為新加坡科技工程宇航公司)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新加坡巴耶利峇完成。這是中國臺灣地區與新加坡之間密切卻鮮為人知的防務合作的一部分,這種合作關系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在競標過程中,新加坡的改裝方案被選中,擊敗了臺灣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AIDC)的方案。
RF-5E機頭只保留左側的機炮。
新加坡科技宇航公司稱,RF-5E升級套件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改裝項目”。最初于20世紀80年代末為新加坡空軍研發,主要是因為諾斯羅普公司已經停產RF-5“虎眼”偵察機,如果想要獲得F-5系列偵察機,就必須自行在F-5戰斗機的基礎上進行改裝。當時,12架新加坡改裝的RF-5E偵察機出口到馬來西亞和沙特阿拉伯。
正如該公司的官方資料中提到的那樣:“巧合的是,對于新加坡空軍和新科宇航公司來說,諾斯羅普公司認為RF-5E的市場空間非常有限,所以諾斯羅普公司同意將其RF-5E制造能力出售給新加坡。雙方達成協議,諾斯羅普公司將RF-5E的生產技術和工具轉讓給新科宇航公司。這項協議使得RF-5E的專用部件能夠在新加坡本土生產,用于改裝項目。”
RF-5E機鼻特寫,下方有透明照相窗口。
1996年8月,中國臺灣地區空軍將7架飛行小時數較少的F-5E戰斗機運往新加坡。改裝后,它們獲得了從5501到5507的新機身編號。完成改裝的第一架RF-5E,機身編號5507,于1997年9月交付中國臺灣地區空軍。
F-5E戰斗機改裝RF-5E偵察機的各種項目。
新加坡的改裝工作以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部分F-5E的整個前機身(包括雷達和航炮)和駕駛艙部分被拆除,并安裝諾斯羅普公司制造的偵察型加長前機身和駕駛艙。其他的戰斗機則拆除機頭雷達和航電設備艙,安裝上一個新加坡制造的偵察機頭。
為了平衡增加的8英寸(203mm)機頭,RF-5E在尾部下方安裝了配重塊,同時,F-5F雙座戰斗機也使用了這種配重塊。
告別飛行五機編隊由三架RF-5E和兩架F-5F組成。
RF-5E并非中國臺灣地區空軍裝備的特種偵察戰斗機,此前服役的還有RF-104G“觀星者”。RF-5E機頭可以拆卸,內裝遠程傾斜相機(LOROP),用于在中國大陸上空執行高度機密的偵察任務。
2003年、2011年,中國臺灣地區空軍的RF-5E“虎眼”偵察機墜毀,但臺灣地區認為剩余的五架RF-5E非常重要,所以服役至今。
兩架RF-5E準備從花蓮基地起飛。前機身上的“紅狐”標志是向第4戰術偵察中隊致敬,1998~2005年該中隊曾裝備“虎眼”偵察機。
2021年3月,兩架臺灣地區空軍的F-5E戰斗機空中相撞,隨后為幸存的“虎II”和“虎眼”換裝馬丁-貝克Mk 16彈射座椅,以提高安全系數。
在近三十年的服役生涯中,中國臺灣地區空軍的RF-5E主要執行戰術照相偵察任務,而配備“鳳凰眼”吊艙的F-16戰斗機更適用于執行戰役級和戰略級偵察任務。RF-5E的任務包括戰斗損傷評估(BDA)、陸地和沿海偵察,并在2009年莫拉克臺風期間,為救災行動提供圖像支持。
一架RF-5E無人機從花蓮空軍基地的加固機庫中滑出。
RF-5E偵察機服役多年,被海峽對岸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先進機型遠遠超越。
2020年11月,美國政府批準中國臺灣地區的MQ-9B無人機采購合同,合同包括四架MQ-9B無人機、兩個固定地面控制站、兩個移動地面控制站,以及各種傳感器,其中包括MX-20多光譜觀瞄系統、SeaVue多用途巡邏雷達和SAGE 750電子監視措施(ESM)系統。這些無人機還將配備視距(LOS)和衛星通信設備。合同總價值約6億美元。
2022年8月6日,兩架中國臺灣地區空軍F-16準備從花蓮空軍基地起飛,當時臺灣海峽正在進行實彈演習。
據2025年6月報道,MS-110吊艙的交付被推遲到2026年。第12戰術偵察大隊的F-16戰機將繼續攜帶老式的“鳳凰眼”LOROP吊艙,執行偵察任務。
MS-110吊艙采用多光譜成像技術,大幅提升圖像分辨率,具備遠距離和晝夜偵察功能。該吊艙還具備數據鏈功能,可與其他平臺近乎實時共享圖像。MS-110吊艙將與MQ-9B和F-16配合,新型設備和技術的服役標志著濕膜偵察時代的終結。濕膜偵察需要配備專用基礎設施,并且無法通過數據鏈近乎實時地傳送數據。
RF-5E飛行員在起飛前檢查拍照設備。
中國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正在主導研制“騰云”多用途中空長航時無人機,該機類似MQ-9。研制完成后,它將主要執行偵察任務,配備合成孔徑雷達和衛星通信設備。中山科學研究院宣稱,“騰云”無人機的最長滯空時間為20小時。
RF-5E偵察機和F-5F戰斗機編隊起飛。
中國臺灣地區撰稿人Roy Choo說:“隨著RF-5E的退役,臺灣空軍的照相偵察能力將出現缺口。配備‘鳳凰眼’LOROP吊艙的F-16戰斗機和海軍‘信天翁’無人機將承擔更多的偵察任務。”
RF-5E偵察機退役儀式。
RF-5E偵察機的退役為中國臺灣地區空軍畫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句號。過去六十年來,中國臺灣地區空軍一直積極使用各種型號的F-5戰斗機。這些戰斗機不僅在海峽兩岸緊張時期服役,還幫助中國臺灣地區建立了自己的航空航天工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