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記者 尹文卓
訓練、救援、學習是賓守朋的生活三部曲。
這位2011年12月入伍的消防尖兵,是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消防救援支隊卡熱浦東路特勤站一級消防士。他2022年12月被國家消防救援局評為全國訓練標兵并摘得第18屆“西藏青年五四獎章”,2024年被授予“西藏自治區第六屆先進工作者”,2025年4月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并獲選2025年“最美職工”——每一份榮譽,都銘刻著他以血肉之軀對抗災難的壯烈與赤誠。
十四載消防生涯,賓守朋參與過的生死救援數不勝數。然而,他始終記得自己剛加入消防隊不到半年時參與的那次拆房坍塌救援。他奮力刨開堅硬泥土與纏繞的竹條,將下半身被埋的藏族漢子從廢墟中抱出,對方雖因被掩埋時間太久,身體已經僵直麻木,卻堅定地給賓守鵬豎起大拇指。那一刻,語言隔閡被無聲的感激融化,原本為選擇感到迷茫的賓守朋第一次切身感悟到這份職業沉甸甸的分量:“突然感覺當消防員很有意義,那種被需要的感覺,是我之前從未遇到過的。”
找到價值感后,賓守朋飛速成長著,一路從普通隊員晉升為分隊長。走上指揮崗后,賓守朋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不僅要以身作則、沖鋒在前,更要學會科學調度指揮,盡力減少隊員的損傷。
在消防救援領域,高原火場尤其殘酷,僅救援供氧就是不小的挑戰。傳統正壓式消防空氣呼吸器(簡稱“空呼”)在西藏僅能提供平原地區60%的氧含量,但消防員在執行任務時體能消耗巨大,這意味著救援時間被壓縮到僅十幾分鐘,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為此,賓守朋一直在思考,怎么能讓空呼里的氧氣使用時間更長一點?
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跨越理論設計、實際操作、推廣執行等重重困難,學歷不高的賓守朋硬是憑著韌勁把這事兒干成了。他找到潛水設備廠商咨詢醫用氧氣混合比例,但被警告“氣體混合不當可能爆炸”,對此,他沒有退縮,輾轉咨詢醫生、物理老師,甚至“雇傭”AI反復推演安全閾值,最終精確鎖定21%-22%的氧濃度區間。這看似不起眼的數值提升,實則有著質的變化。改良后的空呼在模擬測試中效果驚人:戰友背負改良裝備負重登樓,到達七八層時體能狀態依然穩定;而使用傳統空呼的隊友,此時已瀕臨極限。這多爭取的十分鐘,在火場里就是生與死的距離。
2025年1月,西藏定日縣發生6.8級強震,賓守朋和隊友們星夜馳援。刺骨嚴寒中,他與戰友擠在大巴車上過夜。救援轉段后,他投入更艱巨的戰場,在漫天沙塵里挽救百姓的財產。在高原,被埋在屋下的青稞、牛羊是農牧民賴以生存的口糧和命根子。在一處倒塌的房屋前,他遇到一位無兒無女的老奶奶,被埋在泥土下的青稞是她僅存的依靠。塵土彌漫的廢墟中,賓守朋和戰友們打著手電,戴著口罩,跪在瓦礫堆里一袋袋往外刨糧。當汗水浸濕的口罩遇到四處彌漫的塵土,賓守朋很快就感到口鼻像糊了“膠帶”,可一旦摘下口罩,每一次呼吸又像在吞咽沙礫。看到老奶奶期盼的眼神,賓守朋和戰友不曾停下,他們交替出來更換口罩的同時,手下搶救物資的速度不斷加快……在廢墟前,老奶奶顫巍巍地為他們擦拭汗水、遞上清水,看到有消防隊員不慎扭傷,她也如母親般關懷備至——這份在苦難中自然滋生的親情,讓賓守朋在漫天風沙里淚眼朦朧:“那一刻,我們就是她的依靠,她也是我們的親人。”
一路走來,賓守朋“火焰藍”的制服上掛滿了“二等功”“三等功”“衛國戍邊”等閃亮的勛章。榮譽背后,是819次滅火搶險救援,1709條生命被搶回,價值1609.5萬元的財產免于灰燼。這一個個數字,皆由滾燙的血肉之軀寫就:長年累月的高原作戰,讓賓守朋的心臟代償性增大,回到內地心跳反降至30多次;作訓鞋磨損最快,腳弓被訓練徹底踏平,夜晚總被不寧腿綜合征困擾……談起這些,這位硬漢變得羞澀又質樸:“沒什么特別的,挽救生命與財產都是我的職責所在。”
從懵懂青年到業務精湛的分隊長,賓守朋以十四載光陰,在雪域高原書寫“火焰藍”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巨響,只有負重前行的喘息聲、空呼器里平穩而充沛的氣流聲和刨挖廢墟的摩擦聲——這些,都是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以生命護佑生命的聲音。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