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資本涌入鄉村,土地與文旅如何重塑鄉村肌理?
黨建引領旗幟下,基層干部如何破局治理困境?
當彩禮壓垮婚姻,鄉土人情在現代化浪潮中何去何從?
當留守兒童凝視屏幕,鄉村文明的未來誰來托舉?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黃河流域鄉村振興研究與評估中心課題組于2022—2024年間展開了一系列鄉野調研及返鄉觀察活動,并獲取了大量一手調研資料。
本書深入現實,在傾聽基層干部和農民聲音的基礎上,對當前鄉村振興、基層黨建、鄉村治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產業振興、鄉村教育、農村生態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詳述與剖析,秉持問題導向與機制分析并重之原則,力圖展現當前農村于上述主題中的基本現狀,探索一些有效的鄉村治理路徑,同時還呈現了一些在地化的創新實踐。
《大國村治:當代農名的思與盼》
作者:趙曉峰
出版時間:2025年6月
在田埂上讀懂中國
一部直擊中國農村轉型現場的時代備忘錄
9省84村田野調查+840份深度問卷+19個治理樣本
深度探索農村、農民的出路在哪里
前言
文 | 趙曉峰
來源 | 《大國村治》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超過14億人口的大國。當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工業總產值穩居世界首位,人民收入水平穩步提升,生活幸福感持續提高。
與此同時,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6年以來的快速發展,中國農村經濟社會也在發生質變,億萬農民徹底擺脫了絕對貧困過上小康生活,而村莊作為農民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單元卻在逐漸解體,甚至不少村莊已經或正在走向“歷史的終結”。
在中國式現代化有序推進的過程中,認識村莊正在發生的變化,正確看待村莊治理的調適邏輯,透視農民的生活轉型和價值變遷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村莊作為鄉村的基本治理單元,曾經是人們魂牽夢繞的地方,是人們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歸屬之地。
但是,隨著人口的大規模外流和現代性的持續滲透,村莊的社會結構不再完整,農民的價值觀正在解體,而這些能否重構以及如何重構又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人們彼此間的社會關聯機制也由熟悉、親密、感性轉向陌生、淡漠、理性,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豐富、多元、復雜。
大國之大,不僅體現在囊括2000多個縣、66萬多個行政村之量大,而且表現在鄉村社會轉型之迅捷、區域間差異超乎想象。
在此社會轉型之際,我們穿梭于阡陌之間,聆聽干群的心聲,觀察鄉村的新象,試圖從細微之處捕捉鄉村發展的脈動,理解它在時代洪流中的堅守與創新。2022年,筆者擔任首席專家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研究”。
為推進項目研究,當年暑假,我們組織開展了“探尋社會治理中國奧秘”的專項調研。2023年暑假,課題組又組織開展“大國村治”調研,奔赴全國9省(廣東、浙江、江蘇、湖北、山東、河南、陜西、山西、甘肅)的84個村莊開展了調研,共采集了84份村情問卷和756份農戶問卷,訪談了眾多政府工作人員、村干部與村民。
2024年春節,課題組又組織開展了“返鄉觀察”活動。通過這些調研,我們獲取了大量一手調查資料和分析問卷,為本書的撰寫提供了案例和數據來源。
《大國村治:當代農民的思與盼》分上下兩編。
上編聚焦于村莊黨建與鄉村治理、資本下鄉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農田水利建設與農村教育等主題,對其進行詳述與剖析,秉持問題導向與機制分析并重之原則,力圖展現當前農村于上述主題中的基本現狀與關鍵問題。
下編聚焦于農民生活秩序變遷、農村社會人情交往、村莊生活等諸多方面,以短小篇幅呈現農民生活的真實狀態,傾聽其真實聲音。
在大量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鄉村振興諸多領域中的如下情況和問題。
對鄉村干部調研時發現,換屆后,鄉鎮政治生態總體向好,基層社會穩定,干部隊伍干事能力突出,政策落實到位,干群關系良好。
然而,亦出現若干新情況,如權力向鄉鎮一把手集中,班子成員內部出現分化、結構失衡現象,責任下壓與形式主義工作致鄉鎮干部出現疲態甚至“躺平”現象。
國家賦予基層更多治理責任,期望通過資源下沉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并強化自上而下之監督,同步提高基層有效履責和規范運行水平。然而,基層治理亦現能耗過高、形式主義、懸浮型“內卷”等問題。
現階段,我國存在一定的城鄉差異與地域差異,這決定了基層面臨自下而上內生治理之挑戰。于農民群體而言,公共服務之精準供給、公共事務參與空間、村莊發展與村民利益關聯等方面,仍有較大推進空間。部分地區實行村書記、主任“一肩挑”后,黨支部書記“一言堂”之治理風險增大。
在農業經營與鄉村產業發展方面,我們認為中國農業轉型須充分考慮鄉村社會利益,實現市場資本利益與鄉土社會利益之有效結合,方能使農業轉型更契合鄉村社會發展之需。
在鄉村教育方面,我們重點關注“雙減”政策實施后,政策執行完整度及其對學生和家長的影響。“雙減”并非意味著全無課后作業,隨著時代發展與科技進步,一些線上打卡任務亦屬課后作業范疇。
該政策實施以后,實踐中出現了一些意外后果,線下減負的同時,線上任務增多,輔導課后作業的壓力轉移和增負到了家長身上。農村地區之家校關系良性建設,仍需尊重鄉村家庭實際情況。
此外,我們還對農村地區婚嫁彩禮、兒童教育、節慶習俗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調研。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
202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
在此背景下,本書秉承實證主義研究范式,以實證研究展現新時期人口規模巨大的、東中西部有較大差異的鄉村治理與鄉村現代化圖景,從鄉村的實踐探索中提煉智慧,尋找那些能夠引領社會進步的火花。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尋找平衡,讓鄉村的活力成為推動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本書的部分研究內容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研究”(22ZDA101)的階段性成果。
本書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趙曉峰教授主持,許珍珍博士協助。課題組成員包括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多位教師、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在此一并致謝!
2024年11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