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馬拉松和越野跑的快速發展,訓練營這一原本較為小眾的培訓形態,正逐漸成為精英運動員職業發展的“第二曲線”。越來越多頂尖跑者褪去戰袍、走上講臺,從“親歷者”轉向“傳授者”,以教練身份繼續在跑步世界發光發熱。
與此同時,訓練營也從一種單純的跑步教學形式,演化為連接專業與大眾、競技與商業的重要橋梁。這不僅是一種職業選擇,更是一種產業信號——運動員開始主動參與體育教育的生產過程,在將經驗轉化為產品、將理念轉化為服務的過程中,推動整個行業的生態升級。
在云南的高原上,知名越野跑選手遲令杰創辦的“尋野戶外越野跑訓練營”吸引了大批跑者前往。在這里,訓練的內容不僅是跑步本身,更是關于地形適應、風險預判、體能分配的系統課程——更像是一場“山野求生”式的體能與意志挑戰。
全馬PB208,斬獲多個馬拉松冠軍的賈俄仁加所創辦的“東羚高原馬拉松訓練營”,也開啟了夏訓的招募,該訓練營通過個性化訓練計劃與精細化體能管理,打造出高標準、高強度、高反饋的訓練體驗。
由尹順金指導創辦的會澤高原馬拉松訓練基地也開啟了夏訓隊員的招募,細數之下,從去年夏訓到去年的冬訓,尹指導的訓練營已日趨成熟。
與其說他們在“教”,不如說他們在“重構”一套更貼近實戰、更立足經驗的跑步教育體系。這一變化的背后,是運動員身份的主動轉換,也是“專業價值”在職業生命周期內的最大化釋放。從職業路徑來看,訓練營提供了一種新的自我實現通道:它不再依賴傳統體制安排,也不完全依附商業品牌,而是通過自身專業積累開辟出的獨立舞臺。
回顧過往,運動員從事教練工作多為品牌或俱樂部安排的“賦能角色”,如Under Armour曾邀請金源授課、元大都俱樂部由前八一田徑隊政委朱興有擔綱教練,這些都屬于較為傳統的“雇傭—服務”關系。但近幾年,這種單向度的合作關系正在被一種“主理人”式的新型模式所取代。
遲令杰的“尋野”、賈俄仁加的“東羚”、尹順金的“會澤”……以及市面上崛起的多個以運動員主導的訓練營,標志著中國跑步行業從“教練品牌”向“運動員品牌”邁進。這種IP化趨勢,一方面增強了跑者對教練本人的認同感和信任度;另一方面,也給了運動員更大的話語權和運營自由。
與品牌方合作不同,主理人模式下的運動員可以設計課程邏輯、選擇訓練節奏、確立運營風格,甚至可以圍繞自己的理念做品牌延展,如文創產品、營地建設、公益活動等。也因此,這些訓練營在產品邏輯上,逐漸從“課程”升級為“體驗”,從“訓練”演變為“社區”。
這一趨勢的背后,其實反映的是體育市場消費結構的變化——跑者們已經不滿足于“教學+陪跑”的基礎服務,而是希望獲得一種“沉浸式陪伴”,甚至是與偶像、榜樣共同生活的短暫時光。
盡管中國的精英運動員訓練營正值起步階段,但放眼全球,類似路徑早已在馬拉松、越野跑乃至鐵人三項等項目中得到成熟實踐,且逐漸形成多元、可持續的運作機制,這樣恰恰說明了運動員投身訓練事業早已不是“退役后的無奈選擇”,而是職業生涯中水到渠成的一部分。
2004年奧運會馬拉松銀牌得主、2014年波士頓馬拉松冠軍梅布·凱夫萊齊吉(Meb Keflezighi)與 RunDot 平臺合作創建俱樂部,以線上APP為載體,構建起高度個性化的訓練支持系統(官網鏈接:https://www.marathonmeb.com/)。他的用戶不只是“學生”,更是“訂閱者”。技術與商業的結合,使他得以將個人能力延展為可規模化的服務模型。
曾獲英國室內1500冠軍的劉易斯 莫西(Lewis Moses)在退役后和妻子一起創立了New Levels Coaching,該網站旨在為不同階段的跑者提供線上和線下的輔導。其教練團隊包括多位退役后的職業運動員,其中最著名的是前女子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保拉·拉德克利夫(Paula Radcliffe),基于該NLC的平臺,保拉·拉德克利夫整合了教練團隊、營養師、心理師、品牌方,打造出“Paula Radcliffe Marathon Academy”——這是一個更接近“跑者成長體系”的組織,展示出專業性和吸引力。
日本的經驗則更多體現在平臺建設與文化滲透兩個層面。RUNNET作為一個集賽事報名、訓練資源、跑團組織與社區交流于一體的超級平臺,為運動員提供了天然的流量入口和穩定的業務輸出渠道。
許多日本精英跑者會以“導師”身份加入RUNNET課程模塊,在維持較低費用甚至免費授課的同時,增強個人影響力,反哺其賽事組織、商業代言和公關資源整合。這種“運動員×平臺”的協同模式,不僅降低了個人運營的難度,也形成行業內良性的共贏生態。
此外,日本訓練營深度嵌入地方文化與賽事傳統,將“跑步”與“地方振興”“健康生活”“全民運動”綁定,讓跑者在訓練的同時完成文化體驗與情感共鳴。事實上,國內的精英運動員主導的訓練營就有和當地結合的趨勢,一方面,其選址基本都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亞高原,符合相應的訓練規律;另一方面,和當地文旅的結合,也使得訓練營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通過國際的經驗,無不傳遞出一個共同信號:成功的訓練營不僅僅是技能教學,更是品牌延伸、內容運營和文化塑造的復合體。這對中國的精英運動員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如果能夠在自身經驗之上嫁接科技能力與品牌思維,耶就能在這條職業第二跑道上,跑出獨一無二的中國范式。
而行文至此,就不得不探討精英運動員訓練營的市場和潛在的危險。就市場而言,首先是跑者需求的強勁支撐。隨著大眾跑者競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對于專業且個性化的訓練需求日益迫切。
在高原、越野跑等特色營期中,每人每期動輒 5000 元左右的費用(參考尹順金指導的馬拉松訓練最新收費標準:160 元 / 天 *30 天,約等于 5000 元),這充分印證了 “情懷 + 實戰” 的價值所在,學員們心甘情愿為與偶像一同訓練的機會買單,從而為訓練營的商業模式構建了堅實的基礎。
從收入構成來看,訓練營呈現出線上與線下協同、多元收入并進的良性態勢。“線下營期 + 線上訂閱 +IP 衍生” 三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猶如三駕馬車共同驅動訓練營的持續發展。
線下營期憑借多樣化的地形和主題,吸引大量跑者參與集訓,為運動員帶來可觀的直接營收;線上訂閱則借助 APP 推送個性化的訓練計劃和數據監測服務,形成穩定且可持續的千元級年費收入流;而文創周邊、定制裝備以及各類主題活動等 IP 衍生產品,更是貢獻了超過總收入三成的可觀份額。這種多元化的收入結構有效拉長了收益曲線,為運動員退役后的生活提供了堅實的經濟保障。
當然,機遇與挑戰總是并存。一方面,運動員憑借自身的知名度自帶粉絲流量,使得招生成本相對較低,同時賽事方與地方政府對高質量訓練營的支持態度也為訓練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外部環境。
另一方面,“會跑 ≠ 會教 ≠ 會管” 的能力鴻溝、高原訓練可能面臨的安全與合規風險,以及行業內日益激烈的同質化競爭等問題,均對訓練營運營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訓練營運營者們必須在教學設計上不斷創新,優化課程內容,提升教學質量;在體驗創新上持續發力,打造獨特的訓練營體驗,滿足跑者們對于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跑而優則教”,聽起來是一種進階,但更深層的意義是“還跑于人”——將自我奮斗的經驗,轉化為他人成功的階梯,將競技轉為知識、將速度沉淀為方法。這種能力的轉化,不僅是運動員的成長,也是體育產業的成熟。
未來,訓練營將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練帶隊模式,而是朝著傳遞理念、輸出價值、連接社群的綜合性平臺方向發展。它將為退役運動員提供再就業的廣闊空間,成為新職業路徑的試驗田,同時也將為整個體育產業的內容生態注入新的活力與創造力。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精英運動員們在訓練營領域的不斷探索與創新,跑步教育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運動員們將以教育者的身份,用他們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經驗,為更多跑者點亮前行的道路;以內容創作者的角色,創造出更多優質、有價值的跑步教育內容;以體驗設計師的視角,打造豐富多樣的跑步體驗,推動跑步文化的廣泛傳播與深度發展。
跑步教育將在他們的努力下,成為促進大眾健康、提升全民體育素養、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或許,當運動員不再只是跑者,而是教育者、內容創作者、體驗設計師,我們也就真正迎來了一個“跑步教育”的新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