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有兩個兒子六個孫子,
孫女卻只有一個,是蔣經(jīng)國所生,
叫蔣孝章。
作為臺灣省權(quán)力和財富的頂端,
蔣孝章這位臺灣第一名媛,
在萬千寵愛中成長,
長大后偏偏愛上一個花花公子,
此人年紀比她大14歲就算了,
還離過兩次婚,
聽說吃喝嫖賭樣樣精通。
蔣經(jīng)國得知后,先是憤怒不已,
后為勸女兒回頭痛哭流涕,
但終究還是沒能攔住,
掌上明珠嫁給了這個三婚男人。
這個男人叫俞揚和,
他憑什么能娶到蔣介石的孫女?
查看他的家族背景,
足令人大吃一驚,
他的父親,叫俞大維,
一生身居高位,
立下汗馬功勞被日本多次暗害,
為祖國統(tǒng)一拼盡全力,
卻被塵封50年……
俞大維,
生于顯赫,盛于民國,
一代名臣曾國藩,
是他的曾外祖父;
知名戲劇學家俞大綱,
是他的兄長;
一代國學大師陳寅恪,
是他的表哥;
魯迅的老師俞明震,
是他的伯父;
教育大家傅斯年,
是他的妹夫;
新中國第一機械工業(yè)部,
部長俞啟威,
是他的堂侄。
這個龐大的家族,
近代出了一位交通部部長,
新中國成立后,
出了一位正部級、一位正國級。
而俞大維,
正是這個家族中,
聲名最為顯赫的男人。
他19歲以第一名考上南洋公學,
1918年入讀哈佛大學,
12門課全是A,
3年拿到哲學博士學位,
這在哈佛歷史上,前無古人。
他還獲得希爾頓旅行獎學金,
日子太逍遙了,
德國逛一下,
順手拿了柏林大學的,
數(shù)理邏輯學博士學位;
再逛一圈,
隨手在愛因斯坦主編的,
德國數(shù)學雜志《數(shù)學現(xiàn)況》上,
投了一篇文章,
成為在這本著名刊物上,
發(fā)表論文的第一個中國人。
那時候,
有兩個人最愛和他湊一塊,
一個是他的表哥陳寅恪,
最喜歡俞大維請客吃飯;
一個是他的好朋友傅斯年,
研究文史的牛人,
俞大維經(jīng)常念叨,
這個傅胖子真是強中自有強中手。
既然自己和傅斯年,
在學問上老是打平,
俞大維就找個人“治”他,
把自己的妹妹俞大綵介紹給他,
結(jié)婚后,傅斯年的“懼內(nèi)”,
在圈里出名了。
但傅胖子甘之如飴,
他說自己肥胖,
要不是老婆管得嚴,
不給他多吃肥肉,
只怕早活不長久。
1930年的時候,
主攻文史的俞大維轉(zhuǎn)了人生方向,
進行兵器戰(zhàn)略研究及彈道學。
當他拿到第二個博士學位,
還是理科的,所有人無不驚嘆:
原來俞大維,
不僅是一個天才,
更是一個文理通才!
頂著愛因斯坦學生的光環(huán),
手握兩個頂尖學府的博士學位,
德國和美國都想留住這樣的人才。
可他都不給他們機會,
麻溜地就回國了。
1932年,俞大維一回來,
就擔任國民政府參謀部主任秘書。
短短一年,升任兵工署署長,
在14年的時間里,
負責兵器工業(yè)的生產(chǎn)建設(shè)。
這個職位可了不得,
相當于全國兵工系統(tǒng)的最高長官。
這還不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職務(wù),
此后歷任中央軍校炮科總教官、
軍政部次長、軍調(diào)部政府代表、
交通部長、
臺灣省防務(wù)部門部長。
年紀輕輕,大權(quán)在握,
履任高職,聲名顯赫。
但這些,
其實也不過是過眼云煙。
俞大維值得被中國人記住的,
并非他是煊赫一時的權(quán)臣,
而是他在兵工研究方面,
為民族和國家,
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旁人可能都覺得,
兵工署署長,權(quán)力大,有威名,
一定是個“肥差”。
可事實上,
俞大維上任時面對的,
是一個迫在眉睫的爛攤子。
軍閥混戰(zhàn)不休,日寇咄咄逼人,
那時的中國家底薄,
軍工事業(yè)水平非常低。
俞大維深感中日之間,
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
若不早做準備,只恐不堪設(shè)想!
他緊急從德國瑞典等國,
采購一批新式武器,
又引進彈藥、槍炮革新科技,
大力整頓兵工廠摒除陋習。
他創(chuàng)立發(fā)展了多個研究所:
理化研究所、
應(yīng)用化學研究所、彈道研究所、
精密工具研究所、光學研究所、
航空兵器研究所等。
在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的八年里,
俞大維主持的兵工廠,
為抵抗日寇提供輕兵器和彈藥,
沒有一次出現(xiàn)短缺。
更重要的是,
俞大維在重慶開了一種風氣,
他不拘一格攬收人才,
不問貧富不論出身,
只要有真才實學者,
便能入兵工廠一展才學抱負。
當年留學歐美,日本的理工學者,
國內(nèi)各大學出身之理工科人才,
皆以參加國防科技研發(fā)及武器,
彈藥生產(chǎn)工作為報國之志,
并引以為榮!
在這樣的風氣之下,
從俞大維的兵工廠里,
走出許多兵器與彈道方面的人才,
這些人在抗戰(zhàn)時期聲名不顯,
但新中國成立后,
他們成為了建設(shè)祖國的中流砥柱!
例如中國兩彈一星元勛:
任新民、屠守鍔、姚桐斌、
孫家棟,黃緯祿,
還有戰(zhàn)略導彈和火箭專家徐蘭如、
沈正功、謝光選等人,
都是在俞大維主導的兵工廠、
研究所里,練就出滿身的本領(lǐng)。
1999年,
我國公開表彰23位兩彈元勛,
錢學森說,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在過去,有三位先賢前輩,
是我們要永遠感恩和懷念的。
這三位先賢,
第一位被提到的就是俞大維。
因為在新中國導彈領(lǐng)域中,
錢學森是理論及精神上領(lǐng)導者,
而在硬體設(shè)計、工藝、
實際生產(chǎn)制造方面,
都是任新民及謝光選等,
這一批出身兵工廠的人,
所做出的集體成就。
而俞大維,
作為我國近代國防領(lǐng)域,
第一位大力開拓者,
是他的遠大眼光,
不拘一格育人才,
澆筑出了中國未來的基石!
前人種果,福澤后世,
因此,世人也盛譽俞大維為:
中國兵工之父。
他因功績被記住,
和功績一樣被稱道的,
還有他的品行。
國外軍火交易有個不成文規(guī)定,
凡購買軍火的主事人,
都有5%的回扣可以拿。
中國從清末李鴻章開始,
也都在收受回扣。
可到了俞大維這里,
他一分回扣不要,
全都換成了山炮運回國,
有人問起,
也只是平靜地說一句“多一門炮,
就多消滅幾個日本鬼子。”
那時節(jié),國民政府腐敗爛透,
多少人暗箱操作中飽私囊,
國外已經(jīng)見慣不怪。
可俞大維身居高位,
卻能如此兩袖清風,
國外感嘆:
未曾想國民政府,
還能有如此廉潔之人,
著實令人感到不可置信。
有人敬他,自有人恨他,
因為俞大維領(lǐng)導科技人員,
多次改良國產(chǎn)山炮、迫擊炮,
對日寇造成了巨大的殺傷力。
日本軍方恨毒了他,
將他列入間諜暗殺名單。
他們收買稽查人員,
在他的汽車剎車上動手腳,
當時他在狼山一帶視察,
全是陡峭山路,路邊就是懸崖,
剎車失靈則車毀人亡,
幸好出行前仔細檢查,
才幸免于難。
幾個月后,俞大維再次遇險,
他去靶場測試德國火炮,
日諜買通江匪半途追殺,
要不是他身邊守衛(wèi)力量強大,
還帶著挺機關(guān)槍,
只怕早就被槍打成篩子。
雖未曾在戰(zhàn)場上直面日寇,
但俞大維,也是在暗害、
暗殺的槍林彈雨中,
走來的抗日英才。
1949年,老蔣敗退臺灣省,
周恩來極力挽留俞大維,
但為一句“知遇之恩”,
他還是選擇遠離了故土。
說來是不幸,
對大陸的眷戀,
是他后半生最大的思念愁苦,
說來或許也是幸運,
他留在大陸的幾位親人,
面臨著一生中的在劫難逃。
妹妹俞大絪,
這位北大受人愛戴的西語系教授,
被逼下跪,被人用皮帶死命抽打,
最終悲憤自盡;
他的表哥陳寅格,
這位堪稱中國國寶的學者,
被沒日沒夜地審問,
最終在痛苦中含淚離世……
1954年,
老蔣任命他為“防務(wù)部門部長”,
這個高位,
俞大維當?shù)目芍^是曠古絕今,
堂堂部長,
沒有一處專屬的居所,
一家人,
還得擠在妹夫傅斯年的宿舍里。
有人巴結(jié)他,
買了一處大宅第要送給他,
設(shè)施齊全,條件優(yōu)越,
俞大維被嚇得連連拒絕,
直到五年后才住進安排的寓所。
1965年,
俞大維以年邁多病為由,
五次請辭部長職務(wù)。
他一向主張一個中國,
兩岸同室操戈,
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因為戰(zhàn)爭只能帶來災(zāi)難,
對誰都沒有好處。
可讓俞大維失望的是,
自己的兒女親家蔣經(jīng)國看錯了人,
李登輝上臺后,處處作妖,
阻礙兩岸走向和平統(tǒng)一。
這讓渴望統(tǒng)一的俞大維十分煎熬,
曾有一位記者采訪他,
問他關(guān)于李登輝的事情,
他立刻激動地回答:“李登輝,
是復(fù)旦大學的校長嗎?
他已死掉了。”
復(fù)旦大學,
曾有一名校長也叫李登輝,
他故意這樣回答。
記者提醒他,不要搞錯名字,
他更加激動了,
用右拳連連捶打記者,
顫抖著聲音,一遍又一遍地說:
“李登輝死掉了,死掉了!”
1993年7月8日,俞大維逝世,
生前留下遺言:
“余無長物可以遺子孫,
惟忘身報國家訓而已。
余去世后,遺體火化,
不得舉行任何紀念儀式,
骨灰由長子灑于金門海面。”
子孫深知,
國家統(tǒng)一,回到大陸,
是俞大維晚年唯所愿爾。
后經(jīng)多年努力,
他的部分骨灰,被安葬于,
大陸最大民營抗戰(zhàn)博物館:
四川的建川博物館。
如今,
盛世中華,統(tǒng)一在望,
俞大維的期盼,
我們終將見證它的實現(xiàn),
以慰老先生在天之靈!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傳之久遠,此之謂不朽。
俞大維,
品行廉潔,兩袖清風,
是為腐敗的國軍高層中,
為數(shù)不多的有德之人;
作為中國兵工之父,
他為抗戰(zhàn)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為中國科技做出巨大貢獻,
是立功之人;
他身在臺灣省,
卻為促祖國統(tǒng)一嘔心泣血20年,
就連臨終都念念不忘,
字字句句皆主張一個中國,
反對臺灣獨立,
認為“一中一臺”是不切實際的,
是為立言之人。
這樣的人本該著書立傳,
世代銘記。
可惜,后來的臺灣當局,
與他的想法背道而馳,
甚至在幾十年里,
不斷抹掉俞大維的功績和貢獻,
他成為歷史中,
一個漸漸被埋沒的人。
但是,中國人不會忘了他!
大陸早為他塑起雕像,
他的抗戰(zhàn)功績一再被宣揚,
今天,2025年7月8日,
俞大維逝世32周年祭,
我們緬懷這位民族先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