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視財經曝光了一條進口保健品的黑色產業鏈,其制假售假的逼真程度令人震驚。那些所謂的澳大利亞品牌、美國品牌、英國進口,實際上只是國內生產,通過品牌商和工廠的包裝以及一套非法流程,就搖身一變成為跨境保健品,以高額的價格進行出售,坑騙消費者。7月8日,重慶市市場監管局“手把手”教你識別。
重慶市市場監管局相關人士介紹,消費者可進行原產國信息核查。比如,可以在Google、Bing等境外搜索引擎輸入品牌名稱+原產國關鍵詞(如“LAXIN 美國”),看是否在國外存在這個牌子;登錄Amazon、eBay等境外電商平臺搜索品牌官方店鋪,檢驗官方資質;通過WHO官網查詢藥品/保健品備案信息。
同時,還可以通過供應鏈追溯。如果懷疑產品真假,可以要求商家提供完整的原產地證明、報關單、檢疫報告,核對報關單上的生產國與宣傳的“原產國”是否一致,檢查保稅倉發貨物流信息是否與海關系統數據匹配。
甚至你還可以進行更專業的辨別。例如,產品成分表陷阱。對比國內外相同功能產品的標準含量范圍,注意單位轉換(如“mg”與“μg”混淆),警惕未標注具體含量的模糊表述(如“高活性”“富含”)等。通過包裝細節比對,境外正品的激光防偽碼通常需官網驗證,中文標簽應包含進口商/代理商名稱地址,過期日期標注格式是否符合原產國規范(如日/月/年 vs 月/日/年)。
此外,消費者可以通過識別。比如,計算單位成本:國際運費+關稅+增值稅通常占零售價的30%~50%,對比同類產品在原產國的定價差異,警惕遠低于市場均價的“爆款促銷”。同時,消費者還可進行跨境電商專項驗證,查看商品是否帶有“CIQ”標志(中國檢驗檢疫認證),核實商家是否具備跨境電商企業備案編號,檢查電子底賬系統是否可查詢到對應訂單。
對于保稅倉直郵,消費者可要求提供快遞單號并跟蹤物流軌跡進行鑒別,正規保稅倉發貨應有“跨境電子商務”標識,注意包裹重量是否與實物相符(虛標產品常存在缺斤少兩)。
跨境藥品類,應嚴格區分“OTC”非處方藥與保健食品。處方藥必須憑境外醫師處方購買。核查藥品批號與原產國藥監局數據庫。
如果真的發現自己買到了假貨,應該怎么維權呢?
重慶市市場監管局相關人士表示,消費者應保留商品外包裝、防偽標簽、物流記錄、聊天記錄等,若疑似假貨,立即拍照錄像。通過平臺客服要求“假一賠十”,若協商無果,向12315平臺或海關12360熱線投訴(保稅倉受海關監管,假貨可追溯責任方)。
上游新聞記者 嚴薇 實習生 曾藝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