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特朗普最新拋出的關稅稅率,導致美股及美債雙殺,但對今早的港股市場影響并不明顯,恒生指數反而高開39點。
盤面上,大型互聯網科技股多數上漲,但要說漲幅明顯的,還是要數創新藥,一些有利好消息刺激的個股,開盤就漲了近15%。
原因在于,創新藥出海又有重磅大利好。
基石藥業今早宣布,與一家專注腫瘤領域,并在歐洲市場深耕百年的生物醫藥公司Istituto Gentili(“Gentili”)就舒格利單抗在西歐和英國的商業化達成獨家戰略合作。根據協議條款,Gentili將獲得舒格利單抗在包括18個EEA國家,以及英國、安道爾、摩納哥、圣馬力諾及梵蒂岡在內的23個國家的獨家商業化權利。
在業績增長、出海等眾多利好因素刺激下,創新藥是過去幾個月表現最好的港股板塊之一,像恒生創新藥ETF(159316),4月9日以來的漲幅超過47%。
不過,眼尖的投資者,會發現創新藥細分板塊之間是有分化的,而這種分化,正使得一些突出的創新藥資產得到更多的關注。
01分化
究竟是什么樣的分化呢?
比較典型的,是一些CRO代表公司,漲幅明顯低于有終端產品的創新藥公司,即使是龍頭公司,前者的漲幅都只有后者的一半。
資金面上,也看到一些變化,例如2025年Q2機構持倉變化中,CRO板塊的減持幅度達23.5%,而License-out型藥企的增持幅度則達到37.8%。
最近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成分股迎來關鍵調整,一次性移除5家CXO企業、合計權重約20%,修訂后成份股全部為創新藥企。
根據剔除CXO后的指數成份股進行回測,Wind數據顯示,修訂后的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2023年以來年化收益率達32%,調整前的年化收益為22.2%,兩年有10%的年化收益差距。
一些ETF,如目前市場上唯一跟蹤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的產品--恒生創新藥ETF(159316,聯接基金A/C:024328/024329),近期就獲得了資金關注,6月10日以來資金凈流入額超2.42億元,最新規模已較一個月前翻倍。
CRO、創新藥企(有終端產品)都是創新藥產業鏈中最重要的參與者,也是創新藥板塊中最重要的兩大權重來源,過去多年都曾一起受追捧,但現在這么大的分化,究竟為何呢?
大家最先想到的原因,是和地緣問題有關,特別是過去兩年,陸續有傳外國增加對于中國CRO公司的限制措施,一些海外營收占比較高的公司,自然首當其沖。
雖然整個創新藥板塊回暖,它們也會受到提振,但在這個利空因素沒有完全消失的情況下,資金對于CRO板塊始終有所顧忌。
相反,有終端產品的創新藥公司,就是另外一種景象。
02亮點
今年5月,三生制藥PD-1/VEGF雙抗成功授權全球大廠輝瑞,首付款12.5億美元,轟動業界,這是一個標志性事件,證明中國的創新藥終端產品已經得到全球醫藥大廠的認可。
實際上,國產的License-out交易年初就已經爆發。
2025年1-5月,中國創新藥企對外授權交易額達455億美元,超過2024年全年,頭部企業如三生制藥、百濟神州等與跨國藥企達成高額合作。
從全球來看,中國的ADC(抗體偶聯藥物)、雙抗管線占全球35%,在ASCO等國際會議上展示前沿成果,有機構做過預測,2030年中國創新藥在歐美市場占比或達25%,國際化已經成為中國創新藥新的,也是很核心的增長引擎。
在國際化的推動之下,創新藥板塊的估值也得以從PE(市盈率)轉向Pipeline(管線價值),這是繼AI之后,又一中國科技板塊的價值重估。
至于有投資者擔憂的,創新藥產品會不會像CRO一樣,有朝一日會受地緣問題影響?
這種擔憂不能說完全沒有,不過,需要知道的是,License-out模式和CRO的業務模式存在很多區別。
例如CRO提供"代工服務",直接受實體清單影響,而是License-out轉讓"知識產權",屬于商業合作;CRO依賴海外設備/原料,制裁會導致斷供,而License-out是由海外方自己主導生產。
在2025年3月BIS新增的實體名單中,有12家中國生物科技企業,其中11家是CRO/CDMO,而主要創新藥企(包括港股18A公司)均未上榜。
License-out模式,還在法律隔離、支付結構、地緣分散策略等方面,有不少的優點。
雖然不能100%地消除地緣風險,但License-out模式確實為中國創新藥企開辟了一條"進可攻退可守"的新路徑。
當產業鏈安全成為投資必選項時,那些會"賣青苗"的企業,或許才是最抗凍的生存者。
03展望
港股創新藥板塊漲幅確實很大,但在政策、國際化、業績三重驅動下,板塊仍處于“估值修復+未來成長”大的上升期中。
具體看:
政策方面,2025年創新藥醫保談判通過率提升至92%(2024年為78%),平均降價幅度收窄至45%(2024年為56%),創新藥入院時間縮短至平均8.7個月(2024年為14.3個月)。
商保支持力度也在加大,2025年商業健康險創新藥目錄新增48個品種,特藥險覆蓋人群突破2.3億,按年增長37%,創新藥商保支付比例提升至35%(2024年28%)。
另外,2025年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資金達82億元,生物醫藥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25%,創新藥臨床審批時間縮短至45個工作日。
國際化方面,License-out的爆發式增長,今年前6個月總交易額455億美元,同比增長85%,首付款占比18.2%(2024年14.5%),平均單筆交易金額12.8億美元。
2025年中國創新藥海外III期臨床數量達87個,同比增長62%,美國FDA受理中國新藥申請24個,獲批8個,歐盟EMA受理18個,獲批5個。
目前,中國創新藥占比達到12%,2020年僅為5%,美國為58%(比2020年下降4個百分點),歐洲22%(比2020年下降2個百分點)。
業績方面,2025年Q1,A股創新藥公司營收同比增長21.5%,港股創新藥公司同比增長更高,達到32.5%,毛利率提升至78.3%,高于2024年的72.1%,研發費用率降至45.8%,低于2024年52.3%,港股企業如信達生物、百濟神州扭虧為盈,行業進入規模化盈利周期。
市場表現與估值上,今年以來恒生創新藥指數漲幅為65%,高于中證創新藥產業指數(14.9%),更高于同期下跌的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近3年年化收益為(28.4%),也高于后兩者,但PE(29x),低于后兩者的50x、2799x。
從資金流向上看,港股通南向資金凈買入創新藥板塊金額呈現遞增態勢,1季度186億港元,2季度243億港元,7月僅前兩周,就有87億港元。
可以說,創新藥行業正迎來基本面持續改善、流動性持續向好的“雙擊”時刻。
至于未來能否延續目前的有利態勢,從一些關鍵指標,例如研發管線進展,去尋找答案。
2025年,國內創新藥臨床申請數量中,IND428個,同比增長35%,NDA76個,同比增長42%,重點分布在ADC藥物(占比28%)、雙抗(占比19%)、細胞治療(占比15%),這些都是全球前沿的研發領域,也是海外大廠重點投入的研發領域。
龐大的研發管線,是創新藥的未來增長的最重要的動力。
除了海外,國內創新市場規模也處在高速擴張階段,有機構對未來3年關鍵指標做出預測:
中國創新藥市場規模,2025年為6800億元,2026年增長至8500億元,增速25%,2027年增長至1.1萬億元,增速29%;
頭部企業凈利潤率,2025達到12.5%,2026年提升至16.8%,2027年進一步提升到20.3%;
行業的估值,2025年為35x,2027年提升至45-50x,PEG有望從0.8提升至1.2-1.5。
可見,創新藥不管在海外還是國內,成長動力都是比較充足的。
04結語
過去幾年,創新藥板塊曾經遭遇了大利空沖擊,很多藥企都出現業績增長不及預期、股價和估值螺旋式下跌的情況,甚至一度被稱為最慘板塊。
不過,去年開始,創新藥板塊出現明顯的觸底反彈跡象,今年的反彈力度進一步擴大,成為港股市場表現最強的板塊之一,甚至超過了大熱的AI、半導體等科技板塊。
這可能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否極泰來。
業績增長、扭虧為盈、出海爆發、機構增持、估值提升,都不斷驗證了創新藥板塊走出下跌期,進入修復+成長的上升周期,創新藥板塊曾經的中長期成長邏輯,重新得到確立。
當然了,短期仍然可能會受到一些宏觀事件,特別是對等關稅問題,可能引發市場態度變謹慎,避險需求升溫,創新藥作為漲幅比較大的板塊,會面臨一定的壓力。
但也需要知道,這些短期干擾并沒有改變它的中長期邏輯,外加港股的流動性依然充足,即使金管局回收港元流動性,HIBOR也僅微幅提升,后續還有美聯儲降息,創新藥板塊是受益者之一。
不過,港股投資可能會面臨開戶門檻高、匯率風險、交易規則差異、個股波動大等風險,怎么辦呢?
可以看看ETF產品,它通過“打包龍頭+分散組合”模式,降低了國內投資者參與港股的門檻,如恒生創新藥ETF(159316),該ETF支持T+0交易,兼具高流動性和交易效率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