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北京降雨頻繁,本以為一場大雨可以“清涼一夏”,但雨后的天氣不僅沒變清爽,反而更悶更潮!衣服黏在背上,汗也干不了,出門像進了桑拿房……你是不是也納悶:明明才下過雨,怎么感覺更熱了?
2
雨后更熱了是我們的錯覺嗎?從氣溫來看,多數情況下,雨后氣溫確實要比降雨前更低,但從我們的體感來說,確實會感覺更加悶熱!這是因為氣溫表往往記錄的是實際氣溫,但人體體感溫度與人體最主要的散熱方式——蒸發有關,汗液有效蒸發則體感清涼,若出了汗卻不能蒸發則會使人倍感粘膩。
3
濕度過高的環境會顯著抑制汗液蒸發。相同溫度下,相對濕度越大,體感溫度增幅就越明顯,濕度每增加10%,體感溫度上升1-2℃。專業人士曾指出,當日最高氣溫≥32℃,且日均相對濕度≥80%時,體感溫度會超45℃。
4
風可以加速汗液蒸發,起到降溫的作用,風速>0.2m/s時,體表汗液蒸發速率顯著提升,但若空氣溫度>皮膚溫度(約35℃),風反而會像“吹風機”一樣加熱人體。
5
從氣象學角度分析,夏天雨后更悶熱的原因主要首先是相對濕度大幅提高。夏季雨后,空氣中通常充滿水汽,落地的雨水也會在夏季高溫下迅速回到空氣中,使近地面相對濕度飆升,當水汽趨于飽和時,會抑制人體正常的散熱功能。高濕度環境下,汗珠留在皮膚表面蒸發不了,人體就像蒙著一層“水膜”,熱量散不出去,自然覺得煩躁、疲倦、悶熱難耐。
6
其次是地表熱量釋放。夏季的地面,尤其是城市中的柏油路面和建筑物,在下雨前往往已經積累了大量熱量。下雨時,雨水接觸到滾燙的地面會迅速蒸發并吸收地面熱量,而釋放出來的熱量散布到空氣中,使接近地面的空氣的溫度變高。但是,一場雨過后空氣濕度已接近飽和,地表水分蒸發速度變慢,導致熱量釋放不出去、濕氣停留,讓人更覺悶熱。
7
第三是低氣壓與靜風環境。夏雨往往伴隨穩定的低壓或對流區,在低氣壓系統下,空氣上升運動增強,空氣中的水汽遇冷成雨滴。然而,低氣壓也意味著大氣壓力降低,這可能導致人體感覺呼吸困難,從而增加了悶熱的不適感。雨停后,空氣處于相對靜穩的狀態,微風不足,熱量和濕氣不易吹散。
8
最后是城市熱島與通風因素。在城市環境中,這種雨后悶熱效應通常更為明顯。一方面,城市熱島效應使得城市基準溫度就比郊區高;城市地面與建筑多為水泥、磚石等材料,這些材料吸熱能力強,比土壤升溫快,夜間散熱慢,就像一個個“加熱器”一樣不斷釋放熱量。
9
另一方面,城市高樓林立、街巷狹窄,氣流運動阻力比鄉村開闊地帶要大,導致空氣流通不暢,熱量和濕氣難以被風帶走。此外,大量建筑和車輛排放的人造熱源,也讓夜晚的散熱更加緩慢,使得悶熱感覺被進一步放大。
來源:北京科學中心
科普號 漫畫:楊仕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