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下地干活,不少人直犯嘀咕:天氣預報35℃,咋熱得像40℃?先說說標準氣溫咋測的。氣象部門報的溫度,是百葉箱里的溫度計測的。
這百葉箱得立在草地上,離地面1.5米高,周圍沒大樹、高樓擋著。
就為測不受太陽直曬、沒遮擋的空氣溫度,這才是標準氣溫。
可咱平時摸到的地溫、車溫,跟這差遠了。柏油路吸熱快、散熱慢,氣溫35℃時,地面能燙到50℃。汽車停太陽下,金屬車身吸熱,車內溫度沖90℃都不稀奇。
水的比熱容大,升溫慢,水溫也代表不了空氣溫度。那為啥體感總比預報熱?
關鍵在“體感溫度”這詞兒。
它可不是單純的空氣溫度,受濕度、風速、太陽曬多重影響。就說濕度,南方梅雨季濕度80%以上,32℃就像蒸桑拿。北方干燥地兒,同樣32℃,風一吹倒還挺干爽。
風速也重要,有風時能吹走身上的汗,散熱快;沒風時,汗黏在身上,熱得慌、熱得慌。太陽直曬更厲害,樹蔭下和太陽地兒,體感能差4-6℃。
還有城市熱島效應,水泥地、高樓白天吸熱,晚上放熱,城里比郊區熱不少。長沙五一商圈實測,比預報高3-5℃;岳麓山樹蔭下,又比預報低。這就是為啥咱感覺更熱——預報是“純空氣溫度”,體感是“綜合溫度”。
可有人犯愁了:這預報準不準?有人說“測那百葉箱溫度毛用沒有”,有人罵“故意報低減少補貼”。其實百葉箱是全球通用的測氣溫方法,盡量排除干擾,數據有可比性。
但它確實不代表所有場景,畢竟地溫、車溫、體感都不一樣。對農民來說,這差異影響可不小。后天開始,河北中南部高溫再沖38℃,下地干活得看倆溫度。
既看預報的標準氣溫,更得留意濕度、風速這些“體感因素”。
比如濕度大時,上午10點前、下午4點后干活更舒服;沒風時,多找樹蔭歇著。“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農忙時節別硬扛。天氣預報報的是空氣溫度,咱體感的是“綜合溫度”,兩碼事但都得看。
想知道未來高溫咋應對?點個關注,下期說農忙防暑小竅門。
天氣多變,具體以當地氣象部門實時預報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