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暑假剛剛開始院線就發生了一件怪事。
中外大戰,寡姐vs陳思誠。
看到這倆名字同時出現,感覺次元壁都被打破,而這場票房之戰正在發生。
截止到發稿前,《侏羅紀》6天的票房已經來到3.1億,而《惡意》3天票房尚未破億,但最終預測已經從2億漲到了3億一路逆跌。
兩人一前一后,拉響了暑假第一站。
一邊,是寡姐脫離漫威之后,加入的又一個大IP,回歸普通人身份卻依然執行危險任務。
另一邊,陳思誠率領團隊卷土重來。
依然是犯罪,依然是復仇,而陳思誠身兼編劇與監制掌控大局,隨著話題發酵,還能逆跌多久?
《侏羅紀世界:重生》vs《惡意》,到底誰能笑到最后?
第一時間看完兩部電影,我的結論十分清晰,一個爛到家,一個依然精彩。
勝負早就在評論區分出來了。
一、《侏羅紀世界重生》
掛羊頭賣狗肉,美式樣板戲又來了
先說寡姐這部新《侏羅紀》,不能說太爛,只能說系列最差。
作為重啟之作,本以為這部新片能在劇情上玩出什么新花樣,或者有什么重構世界觀的野心。
結果就是純圈錢。
先看這個海報,寡姐在人物正中央,占據最顯眼的位置,對吧?
當然,寡姐在片中肯定是主角。
然而海報中你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右下角的這一艘橡皮艇。
他們不止戲份占比很高,甚至單獨分開了一條副線!
主線故事乏味至極。
作為雇傭兵的寡姐,被醫藥公司指派去一座孤島采取恐龍血液,分別是滄龍、泰坦巨龍、風神翼龍。
然后,醫藥公司甲方,科學家,和寡姐的雇傭兵小隊就出發了。
又是科學家,又是雇傭兵,又是叢林,又是找東西.....
從90年代到現在,好萊塢的商業片最典型的套路概莫能外,光是看個開頭就知道結局。
無非就是折損了幾個人,最后甲方反轉了,雇傭兵覺醒了,東西拿到了,結局嗨皮了。
或許是知道觀眾對美式樣板戲太乏味了,于是編劇大筆一揮,又加入了另一條副線。
而這條副線更離譜,也更經典——
美式伐木累!
沒有任何預兆和鋪墊,一家人就出現在海面,與滄龍正面交戰。
本以為這就是開場的炮灰,沒想到竟然是電影的主角。
這一家人被寡姐拯救后還在不停嘴炮,埋怨別人,執行任務時甚至屢次阻撓,執意讓寡姐終止任務,把自己送到岸邊。
人家明明救了你還要聽你逼逼叨?
聒噪、無理、以自我為中心,把角色塑造失敗發揮到了極致。
這也是電影差評的主要來源之一,不少人表示這家人直接死了都沒人在乎。
然而,他們不止沒死,還被單開了一條故事線。
上島后,明明與主角寡姐分開了,明明都死了也不影響劇情,但電影還是要跟在他們一家和寡姐中反復橫跳。
我們都是來看寡姐的,誰要看你伐木累???
伐木累一家浪費了1/3時長,寡姐那邊也不給力。
滄龍明明打的中還墨跡,泰坦巨龍純白給,風神翼龍也就是低配奪寶奇兵。
任務毫無驚險度,就這么一直水到了最后boss變異龍。
boss剛出場還氣場拉滿,當觀眾以為會有什么血脈僨張的世紀大戰時,配角“刀鋒哥”用將變異龍引誘在叢林深處,鏡頭一轉——
刀鋒哥就全須全尾出來了。
刀鋒哥怎么出來的?是逃脫了還是把boss打敗了?最起碼讓霸王龍跟它打一場吧?
不好意思,沒有交代。
這是第一部連boss都沒下文就結束的侏羅紀電影。
所有的恐龍就像是吃了緩慢劑,動作慢悠悠,只會隔岸狂吼,遇上伐木累一家的霸王龍更是離譜。
追也追不上,咬也咬不到,最后被只有自己膝蓋高的石頭限制了去處,溜了。
侏羅紀系列最差的霸王龍!
至于什么人龍大戰,雙龍對決,什么場面都沒有。
整部電影的尺度就像是少兒科教片,恐龍與人類簽署“互不傷害條約”,你追我,我追你,但是大家和平共處。
所謂恐龍的壓迫感,蕩然無存。
我到現在都想不通,2米高的苞米地是怎么藏住14米高的泰坦巨龍的?
二、《惡意》
話題性拉滿,三重反轉,陳思誠還是玩弄網絡的高手
再說《惡意》,不能說驚喜,但絕對是物有所值。
我一直強調陳思誠是嗅覺最靈敏的商業導演,他最清楚觀眾最想看什么,什么劇情什么話題能夠引起網絡傳播與爭論。
而這部《惡意》就是陳思誠理念的集大成者。
冥冥中似有注定,《惡意》的劇情也分為三段,但沒有伐木累稀釋主線。
故事說的是某醫院發生命案,患癌的女兒與護士在母親的面前雙雙墜樓。
而作為唯一目擊者,母親一口咬定是護士將女兒推下樓。
媒體馬上跟進,作為欄目記者的“葉攀”(張小斐飾)第一時間采訪了母親,雖然也曾懷疑過真實性,但在流量與高層壓力之下,還是將蓋棺定論的文章發送了出去。
而后就是千夫所指,流量爆炸,各種自媒體引爆了一場暴力狂歡。
結果呢?
當然不是這樣的。
隨著警察調查跟進,事件反轉,母親身上的疑點開始增加。
原來她早就與護士有過沖突,而且已有身孕,似乎是想要用腹中的新孩子來代替女兒。
真相大白,又是一輪流量爆炸,剛才還怒罵護士的媒體號們,立馬變了副嘴臉紛紛倒戈。
但最終的結果真的是這樣嗎?
很顯然,這也只是其中一個小反轉而已。
作為《惡意》的編劇,陳思誠把劇本打磨到了極致。
100分鐘全程無尿點,可以說每一個鏡頭,每一段臺詞都有必須存在的意義。
而不斷穿插女主的閃回,在結局的第三重反轉中更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觀眾能夠恍然大悟,將一切故事都串聯起來。
在保持高節奏的敘事之余,陳思誠也嘗試與社會對話。
媒體的公權力范圍在哪里?他們是否擁有社會事件的解釋權?
而面對非黑即白的網絡環境,媒體在背后的運作與抉擇,更是揭開了自媒體不為人知的一面。
這注定是一部充滿話題性的電影。
在被自媒體圍剿的今天,《惡意》直接了當展示了自媒體在面對社會事件時的具體運作,真相與謊言之間,摻雜著太多主觀臆斷與利益糾纏,絕對不是分出“對”或者“錯”那么簡單。
和當年的《消失的她》一樣,《惡意》上映后肯定會引起一陣輿論風波,畢竟劇情所涉及的,正是我們此時此刻正在經歷的。
當然也是有問題。
陳思誠對觀眾的過度諂媚,對下沉市場的過度融合,導致電影工整有余,但匠心不足。
你能明顯感覺出某些情節,某些臺詞就是為了未來的反轉,甚至有些刻意,在懸疑性不足的情況下,很多反轉的姍姍來遲也顯得節奏滯澀。
但整體下來,《惡意》依然對得起它商業片的類型,完整性很高,只是看你喜不喜歡陳思誠這一掛。
最后
當然,以上只是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如果你對劇情沒要求,不會糾結邏輯和角色塑造,只想看大恐龍,那《侏羅紀世界:重生》也能滿足。
特效好,實景拍攝,還有寡姐就夠了。
而《惡意》幾乎沒有大場面,只有不斷反轉的劇情,相較于《侏羅紀》的幼兒向,《惡意》又顯得有些矯情。
這是兩部完全不同的電影,但比起華而不實的《侏羅紀》,至少《惡意》看過后還能跟朋友聊聊。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