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和
編輯|洲洲影視娛評
一邊是《惡意》里拿武漢媽媽因網暴跳樓的悲劇當賣點,票房卻撲得無聲無息的陳思誠。
一邊是《邪不壓正》竭盡全力為觀眾打造視覺盛宴,票房卻虧掉幾千萬的姜文。
從市場反饋來看,中國電影已告別了“演而優則導”的速成時代。
熱衷選題的陳思誠
武漢跳樓媽媽的事件突然再次沖上熱搜,陳思誠監制的新電影《惡意》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
這部電影以“武漢媽媽因網暴跳樓”事件為賣點的電影,對網絡暴力進行了探討。
“武漢媽媽跳樓”事件發生在2023年武漢一所小學,一位四年級的小學教師劉某將車停在校內等待同事,6歲的學生譚某蹲在車頭盲區玩紙玩具。
劉某啟動前示意學生離開,卻未注意到譚某彎腰撿拾掉落的玩具,導致車輪從譚某頭部軋過,譚某被拖行數米,而兩名教師發現出事后竟悄然離開現場。
孩子離世后,譚某母親楊女士下班后到校門口維權。
因穿工作裝,以較為精致的形象接受了媒體采訪,不曾想卻引發了網絡暴力,不少網友質疑這位媽媽借子斂財。
在網友的質疑聲中,楊女士信念崩塌,盡管外婆寸步不離,楊女士還是借上廁所的間隙,從24樓家中衛生間窗戶縱身躍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惡意》以此為切入點,結構了當代社會“真相焦慮”與“道德審判”的共生關系。
電影里,梅婷飾演的女主,為了給女兒治病籌錢到酒吧賣酒,因為化了華麗的妝,穿了性感的吊帶,也被網友質疑其“不愛女兒”。
在悲痛生活和網絡暴力中,她也不堪重負,走上了天臺。
只是,不同于此前陳思誠拍攝的社會熱點類電影帶來的破圈討論,這次他遭遇了事業滑鐵盧。
這部電影在排片占比19.8%的情況下,上座率只有5.7%,首日票房只有2085萬元。
豆瓣開出6.3分的低分,其中不乏網友評論這部電影“每個關節都是為了迎合市場量身定制”。
想要真情實感的觀眾,看到了一部拿著社會熱點打造的純商業化片子,產生不滿也在所難免。
而《惡意》在北京舉行首映活動時,陳思誠談及電影創作時,已經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現在怎么拍不重要,拍什么更重要?!?br/>
后來的采訪中,他再次強調了“拍什么”比“怎么拍”更重要的觀點。
然而,當真實悲劇被納入創作視野,考驗的不僅是題材敏感度,更是創作者對苦難的敬畏。
不過,熱衷選擇社會熱點作為電影創作核心的陳思誠,確實在此前獲得了一次次成功。
《消失的她》將1990年蘇聯電影《為單身漢設下的陷阱》與轟動一時的社會事件“泰國孕婦墜崖案”結合后,取得了34.96億元的票房。
這部影片幾乎佐證了他的觀點。
可當熱點變成流水線產品,觀眾的新鮮感總會褪去。
一年后,他監制的《誤殺3》上映,電影又將東南亞人口失蹤與“拐賣兒童”的熱點結合。
電影結尾字幕“全球每年大約有120萬名兒童遭到拐賣”,彰顯了電影的核心。
然而這部電影只拿到了9.33億元的票房。
縮水的票房卻并沒有讓陳思誠有所深入思考,反而開啟了下一部結合社會熱點的電影拍攝。
當然,題材與社會議題的結合本身并非原罪。
結合社會熱點的電影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大眾思考,甚至推動社會進步。
就像此前導演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推動了醫藥改革,張藝謀的《第二十條》推動了法治觀念的轉變。
一直在導演領域深耕的他們,力求讓作品內容架構完整、血肉豐滿,將打動人心的作品呈現在觀眾眼前。
演員出身的陳思誠,在轉行導演抓住社會痛點拍攝電影取得成功后,不斷復制自己的成功路。
直到現在對他來說,“拍什么”已經比“怎么拍”更重要,這種對電影浮于表面的理解,實在是讓人唏噓。
但這一次《惡意》的票房,想必會讓他有所警醒。
重視拍攝手法的姜文
不同于陳思誠的“拍什么”更重要,對同樣演員出身的姜文來說,“怎么拍”似乎永遠更重要。
火遍大江南北的電影《讓子彈飛》中,姜文使用了大量有強烈個人風格場景搭建,以及鏡頭語言,創造了不少令人回味的名場面。
影片以“鵝城”為核心場景,鵝城的城墻如牢籠般隔絕內外。
黃四郎的府邸高聳入云,百姓聚集的街道逼仄狹窄,一下就形成了“權貴與底層”的視覺對立。
電影中槍戰、武打等動作場景,也摒棄了傳統商業片的“寫實主義”轉而強調“儀式感”。
張牧之首次亮相時,騎馬持槍的慢鏡頭配合逆光勾勒,角色一下子就有了俠客的形象。
六子剖腹、黃四郎替身被斬首等暴力場景,通過對鮮血、刀刃、民眾表情的特寫放大感官刺激,配以“快剪”和“靜默”制造荒誕感,平添了故事的喜劇色彩。
注重以特寫鏡頭捕捉微表情的姜文,讓觀眾感受到了他對鏡頭掌控的活力和滿腔熱情。
然而,對光影和感官刺激有著極大追求的他,發揮卻并不穩定。
在故事架構上常常出現讓網友難以理解的碎片內容。
視覺風格堪稱奢侈的《一步之遙》,開篇的“花國大選”將上海灘的浮華推向極致。
數百名衣著華麗的女子在燈光下旋轉,歌舞表演融合百老匯音樂劇與中國傳統戲曲,色彩飽和度幾乎失真,鏡頭在狂歡的人群中穿梭,“虛假盛世感”立刻躍然而出。
然而這樣堪稱視覺盛宴的電影,卻并沒有獲得巨大的成功。
獲得多項電影節美術設計獎的《一步之遙》只拿下了5.13億元的票房,未能實現盈利。
不少觀眾認為姜文過于沉迷自我趣味,忽略了敘事的基本邏輯,整部電影甚至缺乏清晰的主線,讓人感覺視覺華麗,內容晦澀。
姜文導演的《邪不壓正》依舊存在“怎么拍”的敘事問題。
他習慣了突破自我的任性,在這部電影中打破了敘事線性邏輯,大量使用閃回、夢境和現實交鋒的手法,人物對話充滿機鋒與雙關,節奏時而明快如鬧劇,時而停滯在人物的心理博弈。
觀眾看到了場景的極盡華麗,卻在內容中迷失。
5.82億元的票房,讓他再次虧損。
這種對“怎么拍”的極致追求,若脫離敘事根基,反而成了用風格掩蓋內容單薄的速成手法。
如今陳思誠《惡意》上映票房遭遇滑鐵盧,當“拍什么”不再是吸引觀眾的主要原因,接下來姜文導演的《你行!你上!》又會是什么樣的票房,頗讓人拭目以待。
姜文的這部電影是闊別導演7年后的作品,最初定名為《英雄出少年》,進行了兩次改動后才有了最終的這個電影名字。
這部電影以郎朗為原型,講述了一個懷揣夢想的少年,如何隨父親離家求學,最終登上世界頂級藝術舞臺的故事。
不知最終呈現效果,是否還如從前的姜文一般任性,讓觀眾摸不著頭腦。
結語
說到底,陳思誠和姜文的搖擺,不過是“演而優則導”速成潮里的兩個縮影。
前者把“選熱點”當捷徑,拿真實苦難當劇本素材,后者陷在“炫技法”的迷宮,讓個人風格蓋過故事本身,看似各走極端,本質上都是沒跨過“敬畏”這道坎。
再看《我不是藥神》的封神,《第二十條》引發的共鳴,文牧野、張藝謀們用數十年深耕證明,電影從來不是演員跨界的游樂場,而是需要沉下心打磨的手工作坊。
《惡意》的遇冷,或許能給這股速成風敲個警鐘:
演得好未必導得好,抓得住眼球不等于留得住人心。
中國電影需要的,從來不是“演而優則導”的頭銜,而是“導而精則立”的匠心。
觀眾進影院是為了看一個動人的故事,而不是看誰把套路玩得更溜。
速成的光鮮終會褪色,唯有扎實的作品能在時光里站得住腳。
沒有對敘事邏輯的死磕,沒有對人性肌理的洞察,再熱的題材、再炫的鏡頭,終究是空中樓閣。
部分消息
姜文時隔七年推出自導自演新作《你行!你上!》|現代快報
電影《惡意》北京首映禮 監制陳思誠回應創作初衷|1905電影網
《消失的她》:從東南亞旅游怪談到當代婚姻關系|澎湃新聞
娛評|《惡意》:又一次“陳思誠制造”,看似很爽實則業余|南方都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