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林楚晗
通訊員 張曼舒
實習生 姚易檸 趙曉玥
連日來的氣溫一路攀升,令不少市民滿身大汗,口干舌燥。為應對持續高溫天氣,解決居民夏季納涼需求,極目新聞記者從武漢市民政局獲悉,全市1763個社區納涼點已全部開放。
據了解,武漢于2003年首次啟動納涼工程,當夏季最高氣溫達到35℃或最低氣溫達到28℃以上時,全市開放社區納涼點,為轄區市民群眾提供納涼服務。
如今,在社區納涼的同時,社區還配備了康復、就餐、文娛活動等服務,這也讓社區服務中心成為居民們納涼的首選去處。
7月7日上午9時,極目新聞記者來到武昌區南湖街道華錦社區。作為綜合性社區,華錦社區有居民4706戶,居民1.2萬余人。華錦社區副書記吳萍告訴記者,自氣溫攀升以來,社區將多功能活動室、幸福食堂、健康小屋、會議室等空間對外開放,不少居民委員會納涼避暑,社區配備的舞蹈室、練歌房、書畫室、青少年活動室,也為居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豐富多彩。此外,社區還面向居民開放了食堂和暑托班,上至銀發族,下至青少年,讓大家在社區過好夏天。
“我們從早上八點開放,一直開到下午六點,每天都會有非常多的居民前來這里納涼。”吳萍告訴記者,“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在社區食堂就餐還可以打折,也支持訂餐配送上門。”居民們的一日三餐、吃喝玩樂,都可以在社區完成。
每天早上在社區開設的幸福食堂過完早之后,不少居民選擇在食堂內一邊觀看電視節目,一邊納涼,而納涼點除了開放充足的冷氣,還為來消暑的居民提供水果、酸梅湯、冰鎮礦泉水等消暑飲品。
“西瓜真甜,甜到我們的心里去了。”在幸福食堂,社區工作人員端上一盤切好的西瓜,一塊塊地送到老人手中。老人們吃著手中的西瓜,滿臉笑容。“這兒比在家里愜意,也有意思!”居民胡桂梅老人跟自己的幾位好姐妹圍坐在一起,吃著西瓜扯家常。她是和朋友錢敏玲老人一道來納涼的,“涼快、舒服、吃飯方便,還能跟朋友待在一起,我以后要天天到這兒來!”窗明幾凈的食堂里充滿了老人們的歡聲笑語。
在幸福食堂隔壁,明亮的青少年活動室里,坐滿了社區暑托班的孩子。他們正在桌前寫作業、讀書,社區志愿者在邊上陪伴著他們,隨時解答書本內外的疑惑。“這兒有很多很多書,”10歲的小朋友郭一諾捧著從活動室借的書,讀得津津有味,“來社區的活動室比待在家里有意思,這里有很多小伙伴。”
社區志愿者們也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退休在家里,沒事情干。”61歲的徐漢仙退休后在家,不知道怎么消磨時間,就這時候剛好接到社區工作人員的邀請,希望她能來社區擔任志愿者,就這樣,她成為一名社區暑托班的志愿者,和她同樣是志愿者的還有來自華中師范大學的學生杜文瑄,她們表示自己很喜歡孩子,能一邊陪伴、照看孩子們,一邊乘著涼打發暑期時間,是件充實又有意義的事情。
武漢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該局將持續督導社區完善納涼點設施設備,優化服務內容,確保納涼點安全有序運行,切實提升居民獲得感與幸福感。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