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蘇聯發展艦載機的時候,是打算讓蘇-33和米格-29K“高低搭配”。
但是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裝備的艦載機基本都是米格-29K,蘇-33型戰機僅保留了24架左右。
米格-29K艦載機
并且因為蘇-33在蘇聯解體后沒有保留生產線,導致俄羅斯連維護蘇-33的能力都沒有了。
所以隨著時間推移,俄羅斯還能用的蘇-33越來越少,從2009年開始俄羅斯海軍就在采購新的米格-29型艦載機,用于替換已經無法使用的蘇-33戰機。
蘇-33艦載機
對此俄羅斯媒體《軍事觀察》就曾發文稱,俄羅斯在艦載機領域走錯了路,俄羅斯軍隊應該學習中國,中國很聰明。
米格-29K的劣勢
米格-29K型艦載機對比蘇-33,以及中國根據蘇-33仿制的殲-15型艦載機,有著航程短、載重小、改裝潛力小、對體系化依賴嚴重等幾個主要缺陷。
在航程上,米格-29K在不掛載副油箱時的最大航程為2000公里,作戰半徑為600公里到850公里。
米格-29K艦載機
蘇-33在同等情況下最大航程為3000公里,作戰半徑在1200公里左右。
載重上米格-29K有9個外掛點,最多能掛4.5噸的武器。蘇-33有12個外掛點,最多能掛6.5噸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此處是“極限掛載”,實戰中不管是米格-29K還是蘇-33的掛載都是要打折扣的。一旦打了折扣,二者的掛載能力差距就很大了。
米格-29K艦載機
實戰狀態下艦載機為了保證更大的作戰半徑都得掛副油箱,一旦掛了副油箱,其能掛的武器就少了。
因此實戰狀態下蘇-33也就掛3~4噸的航彈,或者空空導彈加上空對地武器的組合。
米格-29K這副油箱一掛,能掛的武器也就1.5到2噸了。
米格-29K艦載機掛載副油箱
能看出米格-29K的掛載能力是相當羸弱的,其在實戰中的打擊效率遠不如蘇-33型艦載機。
在改裝潛力上,米格-29K受限于體量,既無法往上面裝更大的雷達以及更先進、重量更大的航電設備,也無法掛電子吊艙。
蘇-33體量大很多,改裝潛力也更大。
像中國這邊的殲-15型艦載機,就有掛了幾個電子吊艙,改成了殲-15D型電子戰機的版本。
殲-15D
對體系依賴嚴重這一點上,米格-29K既然自己無法掛足夠的航電設備,那么它就只能依賴地面上或者是軍艦上的相關設備,對其進行指揮和引導。
事實上米格-29型戰機原本是蘇聯設計出來,用于部署在東歐戰場的“前線戰機”。
在東歐前線,蘇聯以及蘇聯的衛星國有大量的地面雷達站和引導站,足以對米格-29戰機提供足夠的體系支援。
部署在東德的米格-29戰機
但在海上情況就不一樣了。本來蘇俄的電子信息技術就落后,造個雷達之類的設備全是“傻大黑粗”。
在軍艦承載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蘇俄軍艦上的雷達系統在效果上根本無法和地面上的雷達站相提并論。
所以俄羅斯軍艦根本無法為米格-29K型艦載機提供足夠的體系支援,那這款艦載機的戰斗力就得大打折扣。
俄羅斯軍艦無法為米格-29K提供足夠的體系支持
俄為什么放棄蘇-33?
由此可見,對俄羅斯來說繼續發展蘇-33比繼續發展米格-29K更有前景。那么俄羅斯當年為什么要拋棄蘇-33,選擇米格-29K呢?
這背后的主要原因還是錢的問題。蘇聯解體嚴重打擊了俄羅斯的經濟,導致俄羅斯在軍事發展上根本就沒得選擇。
其一,蘇-33作為重型艦載機,以及當時蘇聯研發的新銳戰機,在成本上遠高于米格-29系列戰機。
蘇-33成本遠高于米格-29K
因此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直接關停了蘇-33型艦載機的生產線,并將蘇聯生產的35架蘇-33停飛了一部分,只留下了24架。
相比較之下米格-29K在當時已經生產多年,研發費用和建立生產線的成本被攤得更薄。加上其作為“輕型艦載機”,故而生產成本更低。
并且整個米格-29系列生產了超過1600架戰機,如果俄羅斯海軍的米格-29K數量不足,還可以用其它型號的米格-29戰機改裝成米格-29K,這能讓俄羅斯海軍以更低成本獲得艦載機。
能用其它米格-29戰機改造成米格-29K
其二,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就服役了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號。
這艘航母是我國遼寧艦的姊妹艦,能搭載的固定翼艦載機數量也就20多架。所以俄羅斯留下24架蘇-33是絕對夠用的。
也許俄羅斯當時的打算是先關停蘇-33的生產線,等未來俄羅斯有錢了,可以生產新航母了,那么它就能研發新一代艦載機了。
蘇-33艦載機
但后來的情況大家也都知道了,俄羅斯既沒有能力生產新航母,也沒有能力修好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在此基礎上,俄羅斯對艦載機直接“放棄治療”了。
最大的問題是:航母
其實對當前的俄羅斯海軍來說,艦載機的問題還不是最大的,最大的問題還是航母。
正如我們上邊說的,俄羅斯修不好庫茲涅佐夫號,也造不了新航母,這使得俄羅斯當前實質上已經成為了五常中唯一沒航母的國家。
維護中的庫茲涅佐夫號
俄羅斯在歷史上就沒造過航母,蘇聯時代這個國家的造船業中心是現在的烏克蘭,烏克蘭生產了蘇聯所有的航母。
蘇聯解體后,當年蘇聯生產航母的工人、工程師、科研人員、造船廠以及相關設備,基本上都留在了烏克蘭境內。
烏克蘭黑海造船廠
所以俄羅斯這個國家是沒有造航母的基礎的。俄羅斯要生產航母不是“恢復航母生產能力”,它是要從無到有的發展生產航母的能力。
并且經濟問題也始終是一個困擾俄羅斯的難題。俄烏沖突之前俄羅斯一年的軍費也就600多億美元,要維持龐大的核武庫,還要維持規模巨大的武裝力量,根本擠不出多少錢造新軍艦。
現在俄烏沖突一打,俄羅斯經濟以及工業再度遭到重創。
俄烏沖突嚴重打擊了俄羅斯的經濟和工業
所以不出意外的話,俄羅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會有新航母服役了,除非它從國外購買航母。
信息來源:
【1】中國軍網·《米格29K和蘇33搭配方案使俄軍航母計劃陷入危機》
【2】環球網·《米格-29K將逐步替代蘇-33登庫茲涅佐夫航母》
【3】Fandom·《蘇-3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