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中俄正式簽訂了有關24架蘇35戰斗機的采購合同,總價值超20億美元。
而這筆訂單也是中俄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
對此國內有很多人表示不解,要知道早在2011年的時候,殲20和殲16就先后完成了首飛,相較之下,殲16在航電武器方面,已經形成了對蘇35的碾壓之勢,但為什么當時中國還是決定斥巨資引進蘇35呢?
【中國引進的蘇35戰斗機】
非買蘇35不可
當然是因為蘇35相較于此前的蘇27/蘇30,已經成功解決了“跨音速過載陷阱”問題。
蘇27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不過在其“跨音速”階段飛行中,會出現氣動中心前移的情況,這會導致蘇27不受控制的大幅上仰、翼尖失速,最終使蘇27的可用過載降低。
當然了,這一問題并不是蘇27獨有的,包括法制“幻影2000”戰斗機在內的很多三代戰機,都為此頭疼不已。
這其實也說明了,要解決“跨音速過載陷阱”問題絕非易事。
【蘇27戰斗機遺留著“跨音速過載陷阱”問題】
但俄羅斯通過對蘇27家族的深度改進,卻徹底根除了這個問題。
我們都知道中國殲11系列、殲20以及殲16在研制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參考了蘇27/蘇30戰斗機。
尤其是殲11系列,其早期版本就是從俄羅斯那里拿到的零件然后在國內組裝的,蘇27/蘇30存在的“跨音速過載陷阱”問題,上述殲系戰斗機自然也很難避免。
而當我國得知俄羅斯的蘇35戰斗機居然解決了這個大難題后,自然是希望能引進之,看看俄羅斯是怎么搞的,畢竟這可是關乎著中國未來新型號戰斗機技術的發展。
【中國引進的蘇35戰斗機】
不得不說俄羅斯確實大膽。
通常情況下,為了避免新武器因技術成熟度不足反而帶來各種高額損失,各國在新武器上都不會傾注太多的新技術。
但俄羅斯為了解決戰斗機存在的“跨音速過載陷阱”問題,在研制蘇35時,同時大刀闊斧的對其氣動、飛控以及結構進行了重新設計。
比如說在飛控方面,俄羅斯特地開發出了全新的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其有著比蘇27所裝備的模擬式電傳更為靈敏的反應速度,能夠更加精確的控制機上各個氣動舵面以及推力矢量噴口。
【俄羅斯研制的蘇35戰斗機】
當然了,除了希望通過蘇35以為我國后續新型戰斗機研發打開更多思路,中國斥巨資引進蘇35也有基于戰略層面的考量。
蘇35是重要的國防裝備拼圖
客觀來講,相較于殲16、殲20等新型戰斗機,蘇35的確優勢不大,甚至在部分性能表現上已經落后,但如果從現代空中力量使用理論方面考慮,我們不難發現:
身處如今這個機載航電武器大發展的時代,四代機和五代機之間的關系要比二代機和三代機的復雜的多。
【比如殲16和殲20,未來多年仍需配合作戰】
二代機和三代機基本屬于替代關系,但四代機卻不能因為五代機問世,就被全面替代,別說是現在,可能未來還要很長一段時間,四代機都要留在主役序列中,和五代機配合使用。
這里我們不妨來舉個具體的例子,比如說中國空軍。
中國空軍序列中目前還服役著大量的殲7/殲10/殲11系列戰斗機,以目前我國殲16和殲20的產量,要將這些型號已經相對落后的戰斗機完成全面替換,短期內根本實現不了。
【中國殲20機群】
但這些戰斗機面對美國主役的四代/五代機,確實無力壓制,而基于對殲16、殲20等新型戰斗機的技術保護,又無法直接上殲16以及殲20等頻繁出陣,此時從俄羅斯引進的蘇35就發揮了大作用。
蘇35屬于四代半戰斗機,完全可以執行驅離外機一類的任務,且因為它能夠外掛副油箱,這使得它的作戰半徑可以和殲20基本保持在一個水準上。
不管是對中國空軍維護南海主權工作,還是未來收臺時和殲16一起配合殲20奪取制空權,都能發揮巨大作用。
多番考慮后,中國決定引進蘇35,雖說相關訂單挺貴的,但咱實際獲得的好處也不少呀。
參考資料:
【1】《俄媒:俄羅斯建議中國再增購一批蘇-35戰斗機》 環球時報[2019.6.27.] 【2】《蘇35為什么對中國意義重大?》 科普中國網[2018.3.29.] 【3】《中俄20億美元的蘇-35戰機合同,你需要了解的五個問題》 澎湃新聞[2015.11.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