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用腳關直飲水桶”的舊視頻,讓蜜雪冰城在7月8日被送上熱搜。視頻中,一名前員工在操作間用腳踢向貼有品牌LOGO的直飲水桶水龍頭,配文“打工時的搞笑操作”,瞬間點燃輿論怒火。盡管當事人迅速道歉,澄清踢的是廢棄茶湯桶且拍攝于一年前,但網友仍質疑:“廢棄桶就能用腳操作?衛生管理是不是形同虛設?”輿情發酵后,蜜雪冰城官方僅回應“已登記反饋”,未進一步發聲,而律師觀點則指向員工可能構成名譽侵權,但實際損失難以量化。這場風波看似偶然,卻暴露出三個不容忽視的深層風險。
輿情風險一:品牌信任的“玻璃心”與公眾的“放大鏡”矛盾激化
蜜雪冰城以平價親民路線立足,但越是大眾化品牌,越容易因細節問題遭遇“信任塌方”。此次事件中,網友的憤怒并非僅針對“腳踢”動作本身,而是對“員工行為是否代表日常管理”的聯想恐慌——“今天踢廢棄桶,明天會不會踢正在用的?”這種“破窗效應”的擔憂,恰恰是餐飲行業輿情的高危點。更值得警惕的是,當事人“一年前舊視頻”的辯解反而加劇質疑:若員工敢拍視頻“玩梗”,是否說明類似行為曾被默許?品牌若僅以“個案”回應,難以打消公眾對系統性衛生隱患的懷疑。
輿情風險二:危機回應“慢半拍”,錯過黃金滅火期
從輿情處置節奏看,蜜雪冰城存在明顯滯后。視頻發酵后,品牌方僅通過熱線表示“已登記”,未在官方賬號主動發聲,而當事人道歉信卻先于企業聲明傳播。這種“民間滅火、官方沉默”的錯位,讓輿論場自發填補信息真空,衍生出更多猜測(如“是不是心虛?”“其他門店查過嗎?”)。對比同類事件,老鄉雞曾因員工剪指甲視頻遭質疑,其CEO兩小時內錄制“自查視頻”全網發布,用透明化操作扭轉輿論——蜜雪冰城若繼續“冷處理”,可能讓“管理松散”的標簽越貼越牢。
輿情風險三:員工行為管理“燈下黑”,UGC內容反噬品牌
事件本質是員工將“職場玩笑”誤判為“可公開的樂子”,暴露出兩個管理短板:一是培訓未覆蓋“社交媒體邊界”,員工缺乏“工作場景即品牌形象”的敏感度;二是監控機制缺失,舊視頻能輕易翻出并傳播,說明內部未建立隱私素材的追溯屏障。值得注意的是,涉事員工強調“門店衛生要求嚴”,但網友反問“要求≠執行”的評論區高贊,恰恰折射公眾對餐飲行業“說一套做一套”的刻板印象。若蜜雪冰城僅處罰個體而忽視制度補漏,下次可能是“手套擦地”“手抓冰塊”等新梗登場。
處置建議:從“危機公關”到“信任重建”的三步走
速效止血:具象化回應比聲明更重要
建議蜜雪冰城聯合市場監管部門突擊抽查涉事門店及周邊同品牌店鋪,直播檢查過程并公布結果,用“可視化證據”對沖抽象質疑。同時可邀請媒體或KOL探訪中央廚房,展示清洗消毒全流程,將焦點從“個別行為”轉向“系統保障”。情感修復:把“嚴肅整改”講出人情味
避免模板化道歉,可讓區域負責人出鏡錄制“員工的一天”Vlog,呈現打烊后器械拆洗、晨間消毒等真實細節,甚至主動曝光過去處罰的違規案例,傳遞“零容忍”態度。對于涉事員工,需說明“已依規處理”但避免網暴,防止輿論反撲。長效免疫:讓消費者成為監督合伙人
參考火鍋店“后廚直播”模式,在App或小程序開放“清潔打卡”功能,鼓勵門店每日上傳消毒記錄,并設置“隨手拍”反饋通道,對有效舉報者贈送優惠券。用開放式參與打破“黑箱想象”,將風險點轉化為信任點。
(以上分析僅作為輿情案例解讀,供輿評從業者參考。讓我們以寬容之心看待身邊的事情,營造和諧社會的良好氛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