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產汽車(Nissan Motor)的財務危機再度成為全球汽車行業的焦點。據路透社報道,日產內部文件顯示,該公司正要求歐洲供應商同意延期支付貨款,部分款項甚至推遲至9月。更令人擔憂的是,日產向供應商提出了“二選一”方案:要么接受延期付款并獲取額外利息,要么立即通過銀行墊付,但日產未來仍需償還銀行。無論哪種選擇,都指向同一個事實——日產已經無力按時支付供應商款項。
6月24日,日產在股東大會上披露,2024財年第一季度(4-6月)預計營業虧損高達2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9.3億元),相當于每天虧損1.1億元。盡管目前日產賬面上仍有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93億元)的現金及等價物,但其自由現金流已轉為負數,公司現金流僅能支撐未來12至14個月的運營。
這一系列信號是否意味著日產已進入破產倒計時?
日產危機的根源到底在哪兒?
日產的財務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年經營問題的集中爆發。2018年,前董事長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因財務不當行為被捕,隨后逃離日本,這一事件不僅讓日產陷入管理層動蕩,也暴露了日產-雷諾-三菱聯盟的深層矛盾。
戈恩時代,日產采取激進的擴張策略,包括大規模投資電動車、全球市場擴張,以及通過大幅折扣提升銷量。然而,這種策略導致利潤率持續下滑,品牌價值受損。戈恩下臺后,日產未能及時調整戰略,反而因聯盟內部的權力爭奪(如雷諾試圖加強控制權)消耗了大量管理資源。
在全球汽車行業向電動化轉型的浪潮中,日產曾是先行者。2010年推出的Leaf電動車一度占據市場領先地位,但隨后因電池技術更新緩慢、續航競爭力不足,逐漸被特斯拉、比亞迪等品牌超越。
與此同時,日產的傳統燃油車業務也面臨挑戰。在美國市場,其主力車型Altima、Rogue銷量增長乏力;在中國市場,由于本土品牌(如比亞迪、吉利)的崛起,日產的份額持續下滑。2023年,日產全球銷量同比下降16%,至約320萬輛,遠低于2017年巔峰時期的580萬輛。
日產的另一個核心問題是成本控制不力。由于全球供應鏈問題如芯片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工廠利用率低下,其制造成本居高不下。2023財年,日產的營業利潤率僅為1.5%,遠低于豐田(約10%)和本田(約6%)。
更嚴重的是,日產的現金流狀況急劇惡化。盡管賬面上仍有2萬億日元現金,但其中大部分已被用于債務償還和固定支出,自由現金流(即實際可支配的運營資金)早已轉為負值。此次拖欠供應商款項,正是現金流枯竭的直接體現。
生死時速:日產的最后機會
汽車制造高度依賴供應鏈,如果供應商對日產的支付能力失去信心,可能會要求預付款或停止供貨,導致生產中斷。此次延期付款的要求已引發歐洲供應商的不滿,若情況惡化,可能波及全球供應鏈。
截至2023年底,日產的總債務超過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000億元)。盡管目前尚未面臨債務違約,但如果現金流持續惡化,信用評級可能被下調,融資成本將大幅上升。
股東和投資者對日產的未來已產生嚴重懷疑。自2020年以來,日產股價下跌超過40%,市值縮水至不足豐田的1/10。若公司無法在短期內提出可行的復蘇計劃,資本市場的拋售可能加速。
日產已宣布一項降本計劃,包括關閉部分工廠(如巴塞羅那工廠)、縮減產品線,并裁員數千人。此外,可能考慮出售非核心資產(如部分電池業務或金融子公司)以換取現金流。
日產-雷諾-三菱聯盟的未來至關重要。三方已在2023年達成新協議,雷諾減持日產股份至15%,但聯盟仍需在電動車平臺、自動駕駛等領域深化合作,否則難以與大眾、豐田等巨頭競爭。
日產計劃在2026年前推出19款新能源車,并采用更先進的固態電池技術。然而,這一領域已充滿強敵(特斯拉、比亞迪、現代),日產能否搶回市場份額仍是未知數。
日產正面臨自1999年瀕臨破產以來最嚴峻的危機。12個月的現金流緩沖期意味著,公司必須在短期內實現大幅成本削減、供應鏈穩定和戰略轉型。否則,破產或被迫尋求政府救助可能成為現實。
對于投資者和行業觀察者而言,未來幾個季度的財報、供應商關系變化,以及聯盟動態將是關鍵風向標。日產能否絕地求生,還是成為下一個倒下的傳統車企?時間已經不多了。
作 者 |元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