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剛安分下來,歐盟又搞起了小動作。
6月17日,歐盟取消中歐高層經濟對話,6月20日,歐盟對我國醫療機構下手,可我國商務部迅速反制,對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采取對等反制措施,于7月6日生效。
歐盟為何執意要將一手好牌打爛?
一紙禁令背后的精密算計
6月20日,歐盟正式啟動《國際采購工具》(IPI),對價值超500萬歐元的醫療采購項目關閉了中國企業的投標大門,已中標項目中“中國成分”也被限制在50%以內。
據悉,違反者將面臨最高合同金額30%的罰款,有效期五年,還可延長。
歐盟筑起的壁壘并非臨時起意,而是經過長達15個月的布局。
2024年4月,歐盟首次依據《國際采購工具》對中國醫療設備公共采購啟動調查,2025年1月發布調查報告認定中國存在“系統性歧視”,最終在6月20日亮出獠牙。政策核心條款直擊中國企業命門。
其中,500萬歐元門檻,而超過此金額的公共采購項目,中國企業完全失去投標資,而50%的“紅線”則是允許中標項目使用中國產部件,但價值占比必須低于合同總額一半,違規企業將面臨合同總價10%-30%的罰款。
歐盟委員會用數據包裝其正當性,聲稱盡管歐盟醫療設備市場對華開放在2015-2023年時間里,中國對歐出口增長超一倍,但歐盟企業在中國遭遇“法律和行政壁壘”,87%的中國醫療設備政府采購合同排除歐盟企業。
可這套說辭經不起推敲,因為西門子、飛利浦等歐洲巨頭長期壟斷中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僅西門子醫療2024年財報顯示,中國市場貢獻了其全球收入的近30%。
就在歐盟指責中國設置壁壘之際,卻對本國高端醫療器械長期受限于“軍民兩用”出口管制的事實避而不談。這種雙重標準暴露了歐盟唯利是圖的本性。
可中國決不允許任何國家和組織在我國身上非法牟利。
對等反制的中國智慧
面對歐盟的突然發難,中國商務部保持了五天戰略沉默,7月6日亮出反制方案,同步發布兩份關鍵文件:財政部政府采購限制通知和商務部政策解讀。
在中方措施中,同樣設置4500萬元門檻,約合500萬歐元,與歐盟限額完全對等,并且,非歐盟企業投標中,源自歐盟的醫療器械價值不得超過合同總額50%。
不過,中方豁免在歐資企業,以及明確排除在華歐資企業生產產品,避免產業鏈誤傷。
商務部發言人直指核心:“歐方不顧中國釋放的善意和誠意,仍一意孤行,構筑新的保護主義壁壘。中方不得不采取對等限制措施”。
這種克制而有力的反擊,既維護企業權益,又避免貿易戰擴大化。尤其豁免在華歐資企業的條款,為西門子醫療上海工廠等企業留出生路,生產線依然滿負荷運轉。
中國并非沒有開放誠意。
2022年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發文促進醫療領域外資招商,2023年國務院出臺《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意見》保障外企國民待遇。
但歐盟選擇忽視這些努力,將中國企業擋在每年750-1050億歐元的公共采購市場之外,要知道,我國企業幾乎占歐盟醫療器械市場50%-70%,一旦被歐盟中斷,損失慘重。
2023年中國對歐盟出口醫療器械62億歐元,按歐盟新規,87%的出口產品可能受到波及,主要影響集中在單價超4000萬元的高端設備。
而中國反制同樣精準打擊歐盟痛點。
根據財政部公布的品目清單,醫用電子檢測設備、光學儀器、超聲波設備、內窺鏡等臨床剛需設備被納入限制范圍,這些正是西門子、飛利浦、羅氏等企業的利潤來源。
而且,西門子已經受到影響,股價在7月6日歐洲早盤下跌2.3%,投資者擔憂其失去4500萬以上中國大單。
可以說,貿易戰從來是雙刃劍,不過,相比歐盟,擁有全產業鏈的中國更能在這場博弈中進行技術突破。
據中國公立醫療機構采購數據顯示,4000萬元以上項目金額占比從2020年6.7%升至2024年8.6%,足見高端設備國產化需求強勁。
而歐盟限制反而助推替代進程,如同為國產質子刀廠商打開了一扇意外之窗,這與美國此前對中國企業大搞芯片戰,卻促進我國芯片領域的蓬勃發展如出一轍。
那歐盟為何還要這么做呢?少不了美國的影子。
特朗普政府2025年已啟動七起232調查,涵蓋半導體、藥品、關鍵礦產等領域。而歐盟對中國醫療器械出手,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國“科技脫鉤”戰略驅動。
諷刺的是,歐盟剛享受中國提供的稀土出口綠色通道,轉身就取消中歐高層經濟對話,不得不讓中國降低對歐盟的信用度。
2025年恰逢中歐建交50周年,本應加強合作的紀念年份,卻成為貿易爭端多發期。從電動汽車(歐盟加征合計45.3%關稅)、鐵路裝備到光伏產品,摩擦領域不斷擴大。
可以說,這場爭端本質是新舊經濟秩序碰撞的縮影,當新興經濟體技術能力逼近傳統強國時,原有既得利益者如何調整心態?
而歐盟內部裂痕在醫療器械戰中暴露無遺,德國、法國等工業強國依賴中國市場,反對過度對抗,東歐國家(如匈牙利)明確反對對華強硬政策,但部分政客為討好美國,不惜犧牲歐洲企業利益。
這種分裂在6月2日歐盟成員國投票時已現端倪,歐盟委員會至今拒絕透露投票結果。而且,歐盟醫療采購中約41%的緊急采購項目仍對中國產品敞開大門。
這也說明,歐盟也在為中俄未來談判預留的縫合線。
畢竟2024年中歐貿易額高達7858億美元的現實擺在眼前,中國連續第七年成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不言自明。歐盟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利潤遠超本土,全面對抗只會讓寶馬、大眾等巨頭痛徹心扉。
貿易不是零和游戲,扳手腕贏一時容易,找共贏才能長久,期待雙方冷靜點,找回對話桌。畢竟,全球亂局下,中歐攜手才能穩得住船,經得住全球競爭的風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