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牙還牙!大批導彈砸在以色列頭上,機場港口發電站被炸
以色列終于嘗到了越境空襲的苦果。
7月7日晚,胡塞武裝突然發布戰果公告:11枚導彈、8架無人機,精準打擊以色列境內關鍵基礎設施。本古里安國際機場、阿什杜德港、阿什凱隆發電站和埃拉特港口先后中彈。更值得玩味的是,其中有3枚,是高超音速導彈。
這不是簡單的襲擾,這是“破門而入”。
就在一天前,也就是7月6日夜,以色列空軍剛完成一次自我標榜的“定點清除行動”——20架F-35和F-15長途奔襲,越過紅??找u胡塞控制下的也門荷臺達、拉斯伊薩和埃斯薩利夫三個港口,以及拉斯埃爾哈蒂卜發電廠,炸彈直奔胡塞補給線而去。
這一波空襲看似凌厲,實則拖著戰略尷尬。
以色列本來是要“嚇唬”胡塞,讓他們在紅海的騷擾收斂一點,尤其是在美英聯軍顯露疲態、紅海航運恢復無望的當下,想通過強硬行動重樹“打擊意志”。但很顯然,胡塞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民兵”。
空襲結束還不到24小時,反擊導彈就飛到了以色列頭上,而且不是打象征性目標,而是直擊本土最核心的神經。
從港口、機場到發電站,幾乎沒有回旋余地。如果說以往胡塞只是在紅海做“襲擾”,現在的胡塞,已經在用遠程打擊重新定義“戰區縱深”。
這一次,以色列不再只是一個遠程打擊方,而是被正面“跨洲報復”的國家。
以色列這場與胡塞的“千里對轟”,本質上是在打代理人戰爭的副本。但不同于以往的哈馬斯、真主黨,這支扎根也門、擅長非對稱戰法的胡塞武裝,正在不斷刷新外界對“弱者反擊”的認知。
第一,他們有極強的自主判斷能力,不完全聽命于伊朗指令,敢主動選時機發射導彈,不等德黑蘭開口。
第二,他們已經把“紅海打擊”升級為“縱深打擊”——從船只到基礎設施,目標不斷上溯。
第三,他們的武器在技術上逐漸“去簡陋化”,尤其是此次高超導彈使用,引發外界高度警覺。
很多人不理解,胡塞為什么能搞到高超音速導彈。
其實這并不神秘。自從伊朗在2023年首度公開展示“費塔赫”系列高超導彈后,這種技術就逐步下放給了幾個親伊代理人部隊,胡塞是其中最信得過的一支。
胡塞的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制造體系,早已得到伊朗幫助組建,在戰術指導、目標鎖定和飛控調校方面都有專業支撐。再加上也門復雜地形與民用基礎較弱,本身就是“實驗場”的理想選擇。
而以色列面對這類導彈時,防空系統卻顯得捉襟見肘。
“鐵穹”是攔截短程火箭彈的,“大衛彈弓”面對中程導彈勉強能用,但對高超音速導彈——尤其是低空突防、規避路徑復雜的導彈——基本束手無策。這一點,伊朗在攻擊海法時已驗證,現在由胡塞再來補一刀,正好徹底戳破以軍“防空神話”。
打到這里,胡塞已經不需要再證明什么了。他們在紅海的攻擊已超過百次,擊沉3艘船只、造成至少4人死亡,這些數字不是展示戰果,而是累積議價籌碼。
他們的目標從來不止是“解放巴勒斯坦”,而是借以色列戰爭背景強化自己在也門國內的政治地位、壓迫沙特重談和平條件,甚至為下一階段的國家承認爭取更多空間。
這次對以色列境內的打擊,也是胡塞借機展示“國家級軍事實力”的信號:我不僅能堵海峽、扣船只,還能打到你本土,你敢不敢正面回擊?
以色列當然不敢。
這不是因為戰斗力不夠,而是代價過高。一旦對胡塞本土展開全面報復,意味著將中東另一條戰線徹底點燃。胡塞背后的伊朗,敘利亞方向的真主黨,甚至伊拉克什葉派民兵都會感受到“集體開戰信號”。以色列正疲于應對哈馬斯和黎巴嫩,根本不敢再多開一個正面戰場。
所以這場對轟,本質上是一次“以最小代價換最大威懾”的操盤。
胡塞不求你滅我,只求你懼我。
而更微妙的是,這種新型“準對等打擊”,會逐步讓以色列失去空襲優越感。
過去,以軍發動空襲之后,最多面對一兩枚土制火箭的回敬,現在導彈是成組發,航程是跨境打,打的還是機場、港口、發電站這種“戰爭神經中樞”。等于是:你再怎么打別人家的窩棚,別人現在能掀你家屋頂。
這對以色列來說,是戰略焦慮的開始。
再往后看,這一幕其實也給其他“被壓制型國家”開了一個口子:不需要龐大軍隊,只要掌握導彈、無人機、電子戰設備,就能繞過國界、直打心臟。
戰爭的“規模對抗”模式正逐漸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打破均勢的低成本選項”。
而胡塞,正在為這一新范式“做樣板”。
下一次,打來的未必是胡塞??梢陨锌峙逻B這次的賬都還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