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日,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聯合日內瓦普遍權利組織在日內瓦萬國宮成功舉辦“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環境權利保障”主題邊會。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非政府組織的專家圍繞環境權利保障、氣候政策、綠色發展及協同合作、青藏高原及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環境保護成就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和討論。
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院長楊博超表示,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是關乎全人類未來的共同挑戰,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應切實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共同加強和完善聯合國框架下的環境保護機制。發達國家應當率先提高減排計劃,履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融資和技術轉讓承諾。只有各國攜手,才能建立起公正、有力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應對共同的危機。
日內瓦普遍權利組織執行主任馬克·利蒙表示,享有清潔、健康與可持續環境的權利是一項普遍人權。這是我們一直在國際上推動的目標。氣候變化與人權保護密不可分。聯合國通過的決議肯定了氣候變化對人權的明確而直接的影響。各國應在聯合國氣候行動框架下,將人權保護與氣候行動相結合。而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采取了多項低碳減排措施,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國際法與涉外法學系主任蔣佳妮介紹了她的家鄉甘肅武威的“光伏治沙”項目,展示了中國如何將創新發展與權利保護相融合,將綠色理念付諸實踐,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中國將綠色發展置于核心位置,設定了明確的“雙碳”目標,并正在加速向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轉型。
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學術副院長張燈柯在會上分享了塔克拉瑪干沙漠通過防沙治沙發生的巨大變化。在構筑生態屏障的同時,沙漠資源隨著科技發展得到了有效運用。塔克拉瑪干正從“死亡之海”變為“奇跡之地”。新疆多個光伏項目開工建設或投入使用,新能源發電比重超過一半,清潔能源正逐步代替傳統能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西藏研究室主任張永攀介紹,青藏高原的生態建設與環境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步推進。通過科學規劃、法治保障、系統治理、民生改善等多維舉措,國家推動青藏高原成為全球生態環境質量最優的地區。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教授蘭花表示,中國近年來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引下,從戰略高度關注“雙碳”目標,積極推進氣候適應方面的規章制定及其實施,以促進和保障人權和相關環境權利的享有與實現。30個省級“氣候變化適應行動方案”和以此為代表的地方規章陸續出臺,既表明中國在氣候適應領域行動積極、有成效,還有利于環境權利保障。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首席研究員梁曉暉分享了中國新能源產業在全球脫碳過程中促進公正轉型的經驗。今年5月,在首屆全球企業共建高質量“一帶一路”峰會上,24家光伏企業聯合發布了《全球光伏行業可持續發展聯合倡議》,號召行業企業匯聚智慧與資源,在促進綠色發展的同時,致力于推動行業快速、公平轉型。
來源 | 人民網
更多內容丨盡在《中國紡織》雜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