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頭巷尾,摩托車安全頭盔看似只是一個簡單的防護器具,但要打造出一頂世界級的頂尖頭盔,背后卻凝聚著無數的心血與智慧。
提及國產頭盔,不少人腦海中浮現的或許還是全國未全面禁摩時,街頭摩的司機們頭上那簡陋的塑料半盔,也就是廣東話里俗稱的 “水殼”。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國產頭盔早已完成了從低端到高端的華麗蛻變。
國產頭盔的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紀 90 年代,隨著臺灣省的 VR-1 進入大陸尋找代工廠,佛山誕生了愛得樂和永恒這兩個摩托用品廠家。此后,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兩大中國摩托生產核心區,涌現出眾多專門生產摩托頭盔的廠家,開始承接大量海外代加工訂單。而中國騎士對摩托頭盔的認知啟蒙,與《阿郎的故事》《天若有情》等經典港片的流行息息相關。在那個時候,大部分人挑選頭盔,首要標準是外觀是否好看、是否為明星同款,安全性和舒適度反倒成了次要考量。
2010 年左右,國內電商蓬勃發展,曾經被一些摩托用品店當作鎮店之寶的海外品牌紛紛進軍中國市場。從售價高達五六千元的德國 Schuberth、法國 ROOF 和 SHARK、比利時 LAZER、意大利 NOLAN,到幾百元的日本 OGK 和韓國 HJC,各類品牌應有盡有。與此同時,隨著摩托車運動賽事的推廣,世界頂級賽事中的明星車手如羅西、馬奎斯、佩德羅薩逐漸被大眾熟知,他們所佩戴的 AGV、SHOEI、ARAI 等頭盔品牌也隨之受到追捧。
如今,市面上絕大多數國際品牌的頭盔都由國內代工,中國摩托車頭盔的生產規模約占全球總量的 55%-60%。但不容忽視的是,市場上 90% 的高端頭盔仍被國外品牌占據,國產頭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中國人難道做不出世界頂尖的頭盔嗎?木蘭品牌創始人程友茂先生,一位深耕摩托車頭盔行業 20 多年的從業者,同時也是一名摩托車愛好者,給出了他的答案。
程友茂先生表示,他們每年都會花費十幾萬元購買各個品牌的頭盔進行拆解研究,涵蓋基礎材料、外觀造型、零件結構、制作工藝、佩戴體驗到安全測試等各個方面,僅購買檢測設備就投入了 200 多萬。他坦言,目前國產頭盔與國外進口品牌仍存在差異,尤其是原產日本的 ARAI、SHOEI,經過 50 多年的發展積累,很多方面還需要時間去追趕,但與歐洲、美國的品牌相比,已相差無幾。
在頭盔殼體材料上,木蘭采用玻璃鋼、碳纖維等輕質高強的復合材料,并且為提高安全性,在殼體中間添加防彈布凱夫拉,提升抗穿刺能力,這可是國際品牌頂級產品才有的配置。安全認證方面,國內的 3C、歐盟的 ECE、美國的 SNELL、DOT,木蘭都已通過測試,同時也是國內少數通過日本 JIS 安全產品生產認證的工廠之一。
程友茂先生堅定地認為,做摩托車頭盔,安全必須放在第一位。所以在材料上會較真、下猛料,“好頭盔怎么可能是塑料的?我們木蘭的頭盔大家可以閉眼入,最差的都是玻璃鋼的。”
除了安全,舒適度同樣關鍵。一頂舒適的頭盔能讓騎手在騎行時避免腦袋疼、噘嘴、流口水、脖子疼,真正享受風和自由。為了提升舒適度,木蘭團隊不斷嘗試各種材料,僅為找到符合要求的海綿,就花費了一年多時間,這種海綿需要有支撐力、不易變形、Q 彈柔軟,能很好地包裹頭部。內襯方面,與皮膚接觸的面料要柔軟不刮臉,且在夏天能吸濕排汗,同時搭配網面提高頭盔內空氣流動性,現在還嘗試加入銀離子抗菌面料,防止細菌滋生產生異味。
正是這一點一滴的積累,讓木蘭在打造安全、舒適的好頭盔道路上不斷前行。就像中國的航母、第六代戰機、載人飛船、機器人、無人機、新能源汽車都能做到世界頂級一樣,只要用心認真去做,中國人一定能做出世界頂尖的頭盔。國產頭盔的逆襲之路,正在穩步向前,未來可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