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湖南頻道
剪紙社團教室,老師在教學生剪紙。受訪單位供圖
在湖南西部,沅水和舞水交匯之處,坐落著一座歷史悠久的黔陽古城。
這里的青石板路、古老城墻,都靜靜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而在這片充滿文化底蘊的土地上,有一所充滿活力的中職學校——洪江市職業中專學校。在這所學校里有一個特別的社團——剪紙非遺社團,這里,一群熱愛傳統文化的中職學生,在傳承人的指導下,用一把剪刀、一張紅紙,開啟了一段段奇妙的非遺傳承之旅。每一次剪紙活動,都是一次與傳統文化的深度對話,每一幅作品,都承載著同學們滿滿的熱情與對傳統文化的敬意。
剪刀與紅紙的相遇
2024年的秋天,洪江市職業中專學校的公告欄前圍滿了一群學生,一張“剪紙非遺社團招募”的海報吸引了他們的目光,海報上印著一幅繁復的《清明上河圖》剪紙局部,線條細若發絲,人物栩栩如生。“這是剪紙?我還以為是畫上去的!”高一新生易邵全瞪大了眼睛,仔細端詳著,那細膩的線條、生動的圖案,讓他驚嘆不已。
那天下午,易邵全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走進了剪紙社團教室。推開門,他看到一位老師正俯身在一張紅紙上,手中的剪刀如游龍般穿梭,紙屑簌簌落下,片刻后,一只展翅的鳳凰躍然紙上。指導老師林倩抬頭笑道:“剪紙不是‘剪’,是‘活’,每一刀都是在和紙對話……”那一刻,易邵全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他毫不猶豫地報名加入了剪紙非遺社團,開啟了自己的剪紙奇妙之旅。
剪刀聲里的成長
加入社團后,同學們迎來了系統的學習。第一次社團活動,林老師給學生們介紹了一幅特殊的剪紙作品——由洪江市非遺傳人邱宏麒先生創作的長14米的《通道轉兵》,剪紙上紅軍戰士的衣褶、草鞋的紋路纖毫畢現。“當年紅軍經過黔陽,留下的是精神;我們剪下的每一刀,留住的是一段歷史。” 接著林老師向同學介紹了剪紙的工具和材料,一把鋒利的剪刀、幾張鮮艷的紅紙,看似簡單,卻蘊含著無限的可能。講解完工具和材料后,林老師開始示范最基本的剪紙技巧——折疊和裁剪。同學們目不轉睛地看著老師的每一個動作,眼神中充滿了渴望和好奇。輪到同學們動手時,問題卻接踵而至,最初的熱情很快被現實澆滅。剪紙需要極致的耐心:陰剪要留線,陽剪需斷紋,稍有不慎,整張紙便前功盡棄。高二的社團團長易娟妃曾剪壞過一幅“雙龍戲珠”,龍須斷了一根,她氣得把剪刀摔在桌上:“剪紙比解數學題還難!”學員危厚興卻拾起那張殘破的龍,輕輕撫平:“你看,斷了的龍須像不像流星?殘缺也是美呀!”
午后的陽光斜照進教室,二十多個學生圍坐在長桌旁,剪刀與紅紙摩擦的沙沙聲此起彼伏。
隨著學習的深入,剪紙的難度也逐漸增加。同學們開始學習復雜的圖案設計和剪刻技巧。為了完成一幅作品,常常需要花費數小時甚至數天的時間。為了備戰市非遺文化節的展覽,他們決定挑戰高難度的《黔陽八景》。易娟妃同學負責“芙蓉樓雪景”,作品中景物和人物需要非常細膩的刻畫,這對她的剪紙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連續一周熬夜練習,手指被剪刀磨出水泡,但還是無法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就在她想要放棄的時候,社團里的同學們紛紛伸出了援手。有的同學幫她分析圖案的結構,有的同學幫忙研究“龍標山云霧”,嘗試將宣紙染成青灰色,營造水墨效果。林倩老師則把家搬到了社團教室,每晚陪他們修改細節。“人物的衣角要再翹一點……這棵樹剪得太密,像團烏云……”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完成了《黔陽八景》這幅作品。當這幅作品在市非遺文化節上展出時,一位參觀展覽的市民在留言簿上寫道:“看到職中這些孩子們的剪紙作品,我深受感動。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看到了非遺的魅力和未來。”這些榮譽和認可,不僅是對同學們努力的肯定,更是對洪江市職業中專學校剪紙非遺社團工作的鼓勵。那一刻,他們深刻體會到了團隊的力量和傳承剪紙藝術的意義,那像一束光會一直照亮他們前進的路。
從教室到街巷的非遺之光
2025年春節前,在洪江市某小學的禮堂里,他們遇見了另一位非遺手藝人。她正教孩子們剪“福”字,一個男孩舉著歪歪扭扭的窗花大喊:“我的福字長胡子啦!”滿堂哄笑中,老師鼓勵道:“福氣哪有標準模樣?你的福字會跳舞呢!”這一幕讓同學們恍然:剪紙不僅是技藝,更是人與人的溫度。
社團開始走出校園,在林倩老師和曾海樟老師的帶領下,他們走進黔陽古城的百年老宅,為留守老人剪全家福;參與市共青團的“雷鋒青少年”活動;教孤兒院的孩子們剪生肖動物。最難忘的是2025年春節,他們在沅水河畔擺起剪紙攤,唐銘宇同學將現代漫畫元素融入傳統剪紙,剪出“宇航員玉兔”;張雨欣同學則發明了“立體剪紙書簽”,花瓣能層層翻開。一位外地游客買下書簽,驚嘆道:“這簡直是紙上的魔法,nice!” 一位老奶奶看到同學們的剪紙作品后,激動地說:“我小時候也會剪紙,后來生活忙了,就把這手藝放下了,沒想到現在還能
看到這么多年輕人喜歡剪紙,真是太好了!”聽到那么多肯定的評價,同學們更加堅定了傳承剪紙藝術的決心。
未來展望:傳承永不止步
如今,在洪江市職業中專學校,剪紙社團的教室總亮著燈。那些飛舞的紙屑,如同年輪般記錄著傳統與青春的碰撞。教室里掛滿了學生的作品:從《黔陽古城馬拉松》的動感線條,到融合苗繡紋樣的《云肩剪紙》;從記錄校園生活的《課間十分鐘》,到致敬航天精神的《天宮剪影》;再到”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袁隆平》......在這里,同學們不僅學到了剪紙的技藝,更收獲了友誼、成長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對于未來,社團的同學們充滿了期待。他們計劃進一步豐富社團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邀請更多的非遺傳承人來校指導,開展剪紙創作比賽,舉辦剪紙藝術展等。同時,他們還希望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將剪紙作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讓剪紙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把剪刀,一張紙,能剪出千年文化,也能剪出未來的樣子。”而學生們用行動證明,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遙不可及,而是一代代人用熱愛點燃的、永不熄滅的燈!(林倩)
剪紙社團教室,同學們拿出剪紙作品。受訪單位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