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峰會將近,雙邊的經貿爭端,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針對上個月,歐盟委員會對中企出臺的醫療器械公共采購限制措施,中國財政部推出對等反制措施,即日起立刻生效,在華歐資企業的產品則不受影響,針對性非常明確。
外界則開始關注,中歐之間是否會出現更大規模的貿易爭端。
自從歐盟推出限制性措施后,中國多次表示,雙方還是可以用對話磋商、雙邊政府采購安排等方式解決分歧,但歐盟仍然一意孤行,保護主義壁壘一個接著一個,對外聲稱是要讓中國為歐洲企業創造所謂的“公平競爭環境”。
而在我們眼里,歐盟是在打著“公平競爭”的幌子,開展“不公平競爭”。
中國商務部反手就在七月初甩出針鋒相對的反制。直接打在歐盟的痛點上——醫療器械采購。中國政府現在明確規定兩條鐵律。超過四千五百萬人民幣的醫療采購單子,歐盟公司直接靠邊站。
但中國境內的歐盟工廠不受影響。西門子們在華的生產線還能照常投標。第二條規則更讓歐盟企業冒冷汗。非歐盟公司中了標,歐盟器械的份額不準超過合同的一半。除非特殊情況,比如設備非歐盟不可。
有意思的是王毅在柏林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稀土不會成為中歐之間的問題"。話音剛落,北京的醫療采購大棒就揚起來。擺明讓歐盟自己掂量后續動作。
財政部的通知則把這記“回旋鏢”打磨得更加精準:超過4500萬人民幣的醫療采購項目,歐盟企業直接出局,即便采購的是非歐盟國家產品,其中來自歐盟的部分也不能超過總價的一半。
這一招,不偏不倚,正好打在了歐盟那紙“驅逐令”的痛點上,堪稱教科書級的對等反制,中方說得很明白:我們溝通了,我們警告了,你們不聽,那我們只好用同樣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規矩和企業的尊嚴。這不叫報復,這叫“禮尚往來”。
“吃飯砸鍋”的歐盟,終將自食其果
歐盟這次的操作,說白了就是拿中國當籌碼,想在對美博弈時換點“談判資本”。在美國大選臨近、關稅戰升溫的背景下,歐盟左右為難,想學美國對華強硬,又不敢真脫鉤,只能打打擦邊球,靠限制政策壓中國讓步。
但他們忘了一件事:中國不是軟柿子。
過去十年,歐盟企業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西門子醫療30%的營收來自中國,丹納赫、GE醫療、施樂輝、飛利浦等公司更是依賴中國市場維持利潤增長。現在歐盟反過來對中國下狠手,這不是“保護產業”,這是“砸自家飯碗”。
其實我們還是愿意和對方通過溝通的方式,來妥善的處理雙方的分歧,但奈何歐盟不領情,更不顧昔日的情分,依然一意孤行。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便不得不采取對等限制措施了,也正是商務部的這一個舉動,明確地表明了我們的態度。
說白了,面對欺負我們總不能坐視不管吧,所以為了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利、維護公平競爭的大環境,我們開始了堅決反制,說到底就是你怎么對我我就怎么對你。
當年中美貿易摩擦,美國也是這么一套霸道的關稅大餐。中國硬是頂住了壓力,用清晰的邏輯和對等的反制,一步步把美國拉回了談判桌。那場大戲,歐盟可是全程圍觀的VIP。
所以,中國這次的動作,不是簡單的“以牙還牙”,而是在告訴歐盟:別裝了,你心里那點小九九,我們看得一清二楚。我們不想把事鬧大,但想用這種方式,把你那點不切實際的幻想給打碎,逼你回到現實中來。
你看中國的反制,打得有多精妙:只針對超過一定金額的醫療器械采購項目,把歐盟企業排除在外,但你在中國設廠的歐企產品,我們照買不誤。這既是警告,也是在留余地,更是分化。
一句話:生意可以談,合作也歡迎,但想靠耍無賴占便宜,門兒都沒有。
一邊向美國獻殷勤,一邊對中國耍威風
更有意思的是,歐盟在對中國強硬的同時,還在努力地向大西洋對岸的美國“示好”,希望能達成所謂的“公平貿易協議”。
這就讓歐盟的處境變得異常尷尬和危險。
法國總統馬克龍早就警告過,歐盟最承受不起的,就是同時陷入與中美兩個超級經濟體的貿易戰。
這話言猶在耳,可歐盟的決策者們似乎還沉浸在往日的幻夢里,非要在一個危險的鋼絲上跳舞——一邊想讓美國高抬貴手,一邊又想對中國頤指氣使。
結果可想而知,兩頭不討好,把自己夾在了中間。這種“雙線作戰”的窘境,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這場中歐之間的貿易交鋒,遠未結束。它更像一個十字路口,逼著歐盟必須做出選擇。
它親手為自己建造了一座迷宮,墻壁是過時的傲慢,地基是現實的焦慮,而天花板,則是揮之不去的意識形態偏見。
中國這次的反制,不是要和歐盟在迷宮里“打地鼠”,而是想把迷宮的墻敲出一個洞,讓光照進來,讓歐盟看清外面的世界和自己的位置。
畢竟,關起門來,日子并不會更好過。
這面鏡子,中國已經遞過去了。是選擇打破它繼續在迷宮里兜圈子,還是借著它照清自己、找到出路,就看歐洲的了。
結語
歐盟是否能意識到這一點,并作出更加理性的選擇,才是決定中歐關系未來走向的關鍵,希望歐盟能夠認識到,中方的反制是為了捍衛公平和自由貿易的基本原則,并推動中歐經濟合作進入一個更加理性和可持續的階段。
在這場貿易博弈中,誰能冷靜理性,誰就能在全球化的未來中占據一席之地。歐盟醫療器械市場超1300億歐元規模,中國企業的創新活力與歐洲臨床需求的結合曾創造無數生命奇跡,當政客們忙于設置貿易壁壘時,醫生們只關心能否獲得最好的器械救治患者。
參考信源:
觀察者網: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6975283869516217&wfr=spider&for=pc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