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斤”是咱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個重量單位,它并不等同于如今國際通用的“克”,或是“千克”,但從發明至今,也已經被中國老百姓使用了兩三千年了。
咱們現在都知道:一斤,就是一公斤的一半,就是一千克的一半,就是500克——有沒有發現疑點?“斤”,明明是咱們國家用了幾千年的傳統老單位,為啥一到跟國際接軌時,就能被精準定格為“500克”呢?這到底是巧合,還是精心設計?其實,梳理“斤”的變遷,咱們甚至能發現中華文明的發展簡史!
從“石頭”到“斧頭”到“斤”
“斤”這個單位是怎么來的?咱們可以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話說在距今上萬年前的黃河、長江流域,咱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先,還都是只會使用石器的原始人,每天靠打獵和采集為生。
一天,兩個原始人為了分配打到的獵物而起了爭執,一個說:“你拿走那只兔子,我只要這只野雞!”另一個則反駁:“這不公平!你的野雞明顯比我的兔子大,怎么分?”
當時人們的頭腦中可沒有“數字”這樣的概念,怎么衡量雞和兔子孰輕孰重呢?兩人最終決定找一塊大石頭來當標準,通過比較石頭與獵物的重量,公平地分配資源——這,就是最早的重量單位,“石”。
在使用石頭作為重量單位的過程中,人們漸漸發現,只憑感覺衡量重量,終究不太準確。于是,有聰明的人發明了新的做法:拿長木棍做成杠桿,再把作為標準的石頭磨成固定的形狀,誰的東西能讓杠桿平衡,就說明它和石頭一樣重。這,其實就是天平的雛形。
之后,人們逐漸學會了冶煉金屬,這就誕生了一種十分獨特的農具。它的形狀類似于斧頭,寫成甲骨文自然也就像是一把斧頭的模樣。在后來漢字的演變中,這個字逐漸變成了咱們如今看到的——“斤”。
由于比較貴重,又擁有相對特定的形狀,“斤”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了一種貨幣,也就是“斤幣”。人們會衡量每枚斤幣的實際重量,來確定它所代表的價值。
時間滾滾向前,到了周朝,國家設定了專門管理糧草和兵器的職位,名為“司馬”。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在古代可以說是關乎于老百姓和士兵的生死存亡,也就是關乎于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因此,“司馬”們非常重視對糧草的精確稱重。
于是,他們延續了祖先使用杠桿的智慧,發明了“桿秤”,并確定了以“斤”作為度量單位,即“司馬斤”。司馬們還把一斤分為十六份,每份為一兩,來適應更精細的稱重需求,也就有了“司馬兩”。
在這個時期,一個流傳至今的成語也因此而誕生了,就是“半斤八兩”,用來形容兩個事物相差不大——一斤十六兩,半斤不就是八兩嗎?
統一度量衡的嘗試
周朝有了各地通用的“斤”的說法,但很快就出現了另一個問題:西周滅亡后,王室衰微,天下沒了“共主”,諸侯們開始交替爭霸。各個諸侯國都說“斤”,但各個諸侯國的“斤”代表的具體重量卻都不一樣!
這么一來,就給在各諸侯國之間搞貿易的老百姓,甚至是交換資源的司馬,都帶來了相當大的麻煩。我的兩袋糧草算一斤,你的一斤卻只有一袋半糧草,這么搞交易我豈不是虧大了?久而久之引發了不少糾紛。
這樣的情況直到秦始皇實現大一統后才有了改善。為了推行集權統治,也是為了方便貿易,同時還能造福老百姓們的生活,秦始皇把商鞅曾經在秦國內推行的政策漸漸推廣到了整個國家,也就是咱們如今常說的“統一度量衡”。
從此,斤才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有了統一的重量。根據史學家們的推算,當時的一斤,大概等于現在的257克,差不多只有現在的半斤那么重。
同時,秦始皇還命人打造了銅方升、鐵權等“標準器”,用來精確地給物品稱重。比如著名的“秦兩詔銅權”,上面還刻著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詔書,相當于今天的“國家認證標貼”。
這之后,幾乎每過一個朝代,新的君王都要規定新的“斤”的重量。例如王莽新朝時,一斤大概只有220克左右那么重;而到了隋朝時,一斤的重量更是飆升至670克左右。
不過,由于隋煬帝行事奢靡、鋪張浪費,后期還舉全國之力修建大運河,幾乎掏空了國庫,使得晚隋鑄造的貨幣越來越缺斤少兩,甚至到隋朝將亡時,一斤的重量只剩下了220克左右——可見,小小的一個重量單位,竟也能反應一個朝代的興敗衰亡!
從唐朝開始,直到明清時期,“斤”的重量一直大致穩定在600克左右,直到日不落帝國的船炮轟開了晚清的大門。
與國際接軌的“斤”
晚清時期,西方列強為啥打過來了?背后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列強國內資本主義大工廠經濟已經發展得如日中天了,商品在流水線里生產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直到遠遠多出了國內民眾的需求。
這時,商品在國內已經賣不完了,怎么辦呢?自然要去國外開拓市場了。大英的艦隊駛向中國,你大清卻自以為“天朝上國”,還把大英的商品當上貢,那我就直接打到你服!
于是,來自英國的貨物和鴉片源源不斷地流入了中國的市場。
這時,幾個貿易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在內部統一好了度量衡,但這一標準卻和清朝的“斤”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也給各國之間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1908年,主張變法的光緒帝仍在位,大清政府專門為此請來了法國專家,造出了鉑銥合金原器,規定“一斤=500克”,方便和國際接軌。但中國畢竟太大了,人太多了,想要一時半會兒改掉老百姓們延續了幾百年的習慣,幾乎是不可能的。
20世紀初,上海邊區政府就曾因舊制斤(600克)與市斤(500克)混用,被商人鉆了空子,“大秤進小秤出”,導致了不小的經濟受損。
民國十五年,《度量衡法》頒布,再一次規定了“一斤=500克”。但由于當時國內危機重重,內憂外患,這套法令同樣沒有得到完全的推行。
直到1959年,新中國完成了一五計劃以及三大改造后,“斤”的存在,才終于有了個準,也就是咱們現在常用的,一斤等于500克,一斤等于十兩。而由于歷史原因,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地區,仍然保留著一斤等于600克的傳統。
總結
從采集、捕獵的上古文明,到耕作、養殖的原始國家,再到封建社會的發展變遷,以及現代化進程的轟轟烈烈——“斤”,這一與老百姓的生活最為息息相關的度量衡單位,目睹了中國社會一次又一次的風雨飄搖,也見證了中華民族一次又一次的重新站起。
如今,“斤”作為500克的法定單位,既接軌了國際貿易標準,也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記憶,不僅能讓我們追憶許多歷史故事,也能為我們創造未來的更多機遇,不失為“中華智慧”的一大表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