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一大早,在合川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的診室里,劉大爺(化名)緊握科室負責人吳清劍博士的手連連道謝——這位七旬老人三個月前在社區體檢中抽取的0.1毫升血樣,為他早期發現了前列腺癌的隱患,避免了病情惡化的風險。這一場景,正是該院推動癌癥早篩、提升區域診療水平的一個縮影。
癌蹤顯現:早篩密織“防護網”
今年初,合川區人民醫院引進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新橋醫院)泌尿外科專家吳清劍博士。剛到合川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的吳清劍博士在接診中發現一個令人痛心的現象:因為早期腫瘤患者大多沒有什么癥狀,病房里收治的多位泌尿腫瘤患者,出現癥狀才來就診,大多已至晚期,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為什么非要等出現癥狀才治療?為什么不能把健康防線前移?”這一疑問催生了變革。在區衛生健康委的大力支持和醫院的積極配合下,由吳清劍博士帶領團隊實施的65歲以上男性前列腺癌免費篩查項目于今年4月正式啟動。該項目創新性地利用國家免費體檢采血樣本中獲取的0.1毫升血樣進行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測。項目啟動三個月來,3000余位老人完成初篩,其中200多人初篩異常,后續將繼續加強與社區的合作,為更多居民服務。
精準“狙擊”:微創手術“守尊嚴”
“有時候,PSA升高可能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或者前列腺炎引起的,不一定是癌癥,”吳清劍博士介紹,“所以,我們需要通過核磁共振(MRI)來進一步確認是否存在前列腺癌。”
以劉大爺為例,體檢查出PSA為6.8,核磁共振(MRI)檢查提示其存在前列腺癌可能。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合川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采用了先進的超聲融合靶向穿刺活檢技術,當人工智能將患者核磁影像與實時超聲融合,屏幕上立即鎖定黃豆大小的癌變結節。
“就像給狙擊手配了紅外瞄準鏡。”吳清劍博士解釋,這項國內領先的技術讓早期確診率大幅提升。
確診前列腺癌后,如何根治?劉大爺的治療經歷,成為合川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技術賦能的生動注腳。吳清劍博士團隊為其施行了“腹腔鏡下最大程度保留前列腺周圍結構的前列腺癌根治術”——這項特色技術有效守護了老年男性的生命尊嚴,在切除腫瘤的同時,保護了控尿功能和性神經。
術后復查時,劉大爺不僅關鍵指標PSA從6.8降至0.03,更驚喜的是排尿功能基本恢復。“很多患者怕手術后漏尿不敢出門,我們創新的‘保留功能’手術就是要破解這個心結。”吳清劍博士說。
理念精進:點亮區域“新藍圖”
更深的變革在理念層面。除泌尿系腫瘤外,吳清劍博士還帶領團隊重點攻堅結石微創、前列腺增生、男科診療等領域。
面對泌尿系結石患者,科室推行“能排不碎,能碎不手術”的階梯化治療方案:根據病人具體情況,能夠藥物排石的患者優先藥物排石,能夠體外碎石的不考慮手術,預期體外碎石無效才考慮無創或者微創手術,盡量為患者節省費用。
目前,科室已構建前列腺癌全流程診療體系,覆蓋早期篩查、精準診斷、微創手術以及晚期患者的個體化綜合治療。上半年,科室門診量,前列腺癌手術量,腎癌、膀胱癌和腎上腺腫瘤等四級手術量均得到了大幅提升。接下來,團隊還將開展“單孔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術”“前列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術”等新技術,為前列腺癌患者保駕護航。
“我們將以泌尿系結石、前列腺增生及男科診療為基礎,以前列腺癌為代表的泌尿生殖系腫瘤的精準診療為特色,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確保醫療安全,實現學科可持續發展”。忙碌之中,他仍接聽著篩查患者的咨詢電話——在他眼中,每提升1%的早診率,都可能使一位患前列腺癌的老人過上更有質量的生活。合川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正以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為區域健康藍圖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資訊)
(文/李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