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紅色實踐:傳承紅色精神,砥礪青年擔當
“傳揚紅色精神,爭做時代新人”,2025年7月2日,重慶移通學院青衿篤行紅研黨史學習教育團19名師生跨越800公里,奔赴貴州遵義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作為中國革命的轉折之地,遵義以遵義會議會址、紅軍烈士陵園等紅色地標為依托,讓師生們在走訪革命舊址、重走長征路的沉浸式研學中,感悟崢嶸歷史,立志將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真理淬火處:當文物訴說“真理抉擇”
青衿篤行紅研團“三下鄉”實踐于2025年7月3日在遵義會議會址拉開帷幕。踏入陳列廳,號角、會議手稿等文物靜默陳列,講解員還原1935年會議場景時,光影與史料交疊,仿佛重現“堅持真理”的抉擇時刻。展柜中磨損的燈芯、泛黃的電報底稿,無聲訴說著“正確路線”的艱辛淬煉。電子屏上躍動的作戰軌跡,與展柜中文物的斑駁痕跡交相輝映,讓“兩個確立”的歷史必然從文字變為可觸可感的精神傳承。
青山忠骨鑒:誓詞滾燙映初心
英烈不能被遺忘,歷史不能被掩藏。在莊嚴肅穆的紅軍烈士陵園,團員們整齊肅立于石碑之下,將手中白菊輕輕擺放,垂首默哀的身影與陵園的蒼松一同靜立。當入團誓詞的鏗鏘聲再次響起,他們的目光牢牢定格在巍峨的紀念碑上,碑體上每一道紋理都在無聲訴說著革命先烈以生命赴使命的決絕與“視死忽如歸”的赤誠,震徹人心。學子們真切地感知到腳下熱土浸透先烈熱血,眼前和平凝聚不朽忠魂。
重走長征路:信念熔鑄長征魂
離開紅軍烈士陵園,紅研團的成員們繼續追尋紅色足跡,踏上婁山關之路。陡峭石階前,成員周元媛感慨:“長征路上險象環生,戰士們卻以血肉之軀鑄就傳奇,今日安寧皆是先烈饋贈。”“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飄揚的五星紅旗訴說著信仰的力量,當足跡與歷史重疊,長征精神在年輕心中扎根。“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份來之不易的和平,正是革命先輩用生命書寫的答案。觸摸婁山關石碑的斑駁痕跡,大家讀懂:信念可淬百年時光,長征精神永不熄滅。
紅跡踐悟行:歷史光芒照青年行
走出婁山關的烽火記憶,成員們走進鄉村田野開展實踐,讓歷史的厚重與現實的責任在躬身實踐中交融。指尖撫過茍壩村斑駁的馬燈,銹跡與裂痕里封存著先輩星夜兼程的艱辛。在花茂村,土陶文化與紅色文化義務宣講人楊波老師講述26位無名烈士的壯舉,讓這份跨越時空的壯烈直擊心靈。
挽起褲腳躬身田間,汗水與泥水交融,秧苗扎根的瞬間,“粒粒皆辛苦”化作沉甸甸的體悟。粗糙草繩磨紅掌心,方知這雙簡陋的“行軍鞋”,曾丈量過多少艱難險阻。正如楊波老師所言:革命精神并非遙不可及的傳說,而是無數平凡人用血肉之軀鑄就的永恒豐碑。
薪火相傳時:青春接力續華章
在“三下鄉”紅色實踐中,成員們循著歷史足跡探尋民族精神密碼。每一處革命舊址的磚石訴說過往,陵園誓詞與山風共鳴,無名碑泥土帶濕,這些叩問匯聚成民族之思:當歷史接力棒在手,能否以青春承接先輩征途?
答案早已寫在實踐的足跡里。這場研學不是終點,而是精神的淬煉、使命的交接。當青年步履與長征轍痕重疊,“強國有我”便從誓言化為行動。新時代青年終將帶著遵義的真理之光、婁山關的雄關之志,讓紅色精神在民族復興新長征中,以青春之名永續燎原。
撰稿:周元媛、安旭東
攝圖:鄧渝婷、張輝松、張迦瑜、楊恩哲、馮向陽、徐永媛
編輯:周元媛
復審:盧璟彤
終審:羅美琪
南江書院、瀛溪書院聯合供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