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俄烏沖突已持續三年之久,且仍在不斷升級,截至現在雖然沒有具體的數據支撐,但可以肯定的是,士兵傷亡情況都不會樂觀。
烏方一邊雖然有美西方武器的支援,但是士兵來源成了難題。過去兩年時間里,頻繁的征兵讓烏克蘭內部叫苦連天,甚至社交媒體上流傳出了不少鄭斌辦公室人員當街“抓壯丁”的視頻。
而俄方這邊,雖然武器資金全靠自己支撐,但是在解決士兵不夠問題上,其似乎找到了一條新出路。
老撾將要派出工兵隊進行掃雷
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日前披露,繼朝鮮之后,老撾人民軍一支50人的工兵分隊即將開赴庫爾斯克雷區,與早已在此駐守的朝鮮士兵會合。
另外老撾還給俄羅斯提供了免費的幫助,給那些在烏克蘭受傷的俄軍士兵提供康復治療。
這支看似微弱的東南亞力量,卻成為俄羅斯突破西方圍堵的戰略支點——它標志著普京成功將兩個中國鄰國納入對烏作戰體系,俄烏戰場首次出現“亞洲同盟軍”的身影。
老撾這次的表現讓西方國家很意外,雖然老撾和俄羅斯關系不錯,軍事上也有合作,老撾軍隊里有80%的武器裝備都是從俄羅斯買的。
烏克蘭得知老撾出兵反應激烈
但光憑這些,老撾其實沒必要冒著被西方制裁的風險,主動卷進俄烏沖突這攤渾水,更讓西方吃驚的是,俄羅斯居然還想找老撾“借兵”。
這個消息一出,烏克蘭那邊反應挺大,直接指責老撾這是“打著人道主義的幌子,實際上在幫俄羅斯打仗”,雖然烏克蘭沒拿出啥過硬的證據,老撾和俄羅斯官方也都沒正式確認或者否認,但這事兒還真不是完全沒影兒。
今年早些時候,老撾和俄羅斯確實簽了個軍事合作協議,里面白紙黑字寫著雙方要在排雷這個領域加強合作,所以烏克蘭這一嚷嚷,雖然聽著刺耳,倒也不是空穴來風,背后有點由頭。
老撾工程兵在掃雷方面具有豐富經驗
老撾成了繼朝鮮之后,第二個公開站出來、用實際行動支持俄羅斯的國家,更關鍵的是,它成了整個東南亞地區第一個直接卷入俄烏沖突這場大國博弈的國家,對于俄羅斯來說,象征意義遠遠大于實際意義。
俄羅斯從2018年開始,就多次派遣專業的工兵部隊和技術人員到老撾,實打實地幫著清理土地、銷毀啞彈,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手把手地培訓老撾本國的掃雷員,提升老撾自身的能力。
庫爾斯克因為二戰和俄烏沖突,遺留了大量的未爆彈藥。二戰期間,該區域是東線戰場的核心,地雷與炸彈密度極高;2022年俄烏沖突后,烏軍又頻繁使用“海馬斯”火箭炮等集束彈藥,這些集束彈藥足足含180枚子炸彈,這就導致區域雷患加劇。
俄羅斯一邊雖改裝了T-62M坦克為掃雷車,但專業技術和人員仍不太夠。而老撾這邊工程兵部隊在處理復雜地形,包括叢林、農田和集束炸彈方面積累了獨特經驗。
對朝鮮和老撾來說,他們最不缺的,是人和某種獨特的經驗。而對普京來說,最頭疼的,恰恰也是兵力捉襟見肘,以及某些專業技能的空白。
于是,交易的邏輯清晰浮現:俄羅斯用導彈、坦克、石油這些“硬通貨”,來購買亞洲盟友的人力資本。這無關道義,只關乎生存和勝利。
實際是國家之間的交易
老撾提供的是“高度定制化”的人力。老撾派來的區區50名工兵,個個身懷絕技。作為全球人均被轟炸最慘的國家,他們在處理美制集束彈藥和復雜地形下的未爆物方面,擁有俄羅斯工兵難以企及的實戰經驗。這是一種無法用金錢量化的“軟件”。
朝鮮則更為直接,大手一揮,上萬人的部隊被派往庫爾斯克,不僅排雷,甚至直接頂上前線,成了俄羅斯防線的血肉補充。
他們還提供了無形的“政治資產”。在西方“俄羅斯必將孤立”的合唱中,朝鮮和老撾的公開支持,成了普京在政治宣傳上的一張好牌。
俄羅斯的支付方式同樣直接。對老撾,是價值1200萬美元的T-72B3坦克和“道爾-M2”防空系統,這筆錢,相當于老撾年度軍費的15%。
對朝鮮,籌碼則更為誘人。從“見證者”無人機的生產技術,到KN-23戰術導彈的升級方案,再到衛星發射的技術協助,甚至還包括潛艇推進系統。當然,還有源源不斷輸往平壤的原油和糧食。
交易的平臺:庫爾斯克雷區
這場交易的執行地點,選在了庫爾斯克。這里既有二戰時期德國人留下的高密度雷區,又疊加了近兩年烏克蘭用“海馬斯”火箭炮布下的新型集束彈藥雷區。新雷疊舊雷,清理難度呈指數級增長。
朝鮮工兵帶來了比俄軍更高效的M-2025型排爆機器人,宣稱能將半年的排雷周期,硬生生壓縮到兩個月。而老撾工兵則憑借豐富的經驗和與俄軍兼容的無人機設備,實現“即插即用”。
他們的共同目標只有一個:打通那條連接庫爾斯克與別爾哥羅德的鐵路線。
一次后勤與兵力的乾坤大挪移
當朝鮮和老撾的工兵開始在雷區忙碌時,真正的戰略影響才剛剛顯現。原先被死死釘在庫爾斯克排雷的俄軍工兵部隊,終于被解放出來。他們被立刻調往頓巴斯等東部核心戰線,直接后果,就是烏克蘭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的壓力陡然劇增。
一旦庫爾斯克-別爾哥羅德鐵路線恢復安全通行,它就立刻變身為俄軍向哈爾科夫前線輸血的大動脈。據估算,物資運輸效率將暴增30%,海量的彈藥和補給將輕松越過原本的封鎖區。
最諷刺的是,老撾僅僅用50名工兵的微小投入,就成功撬動了俄軍的整個兵力部署和后勤格局,給烏克蘭前線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巨大麻煩。這就是小國在大國博弈中,令人膽寒的杠桿效應。
更深遠地看,這場交易正在重塑國際沖突的潛規則。它完美展示了,如何通過“人道主義合作”的包裝、雙邊戰略協議的捆綁,以及非美元的易貨貿易,來有效對沖甚至無視現有的國際制裁。
當老撾工兵的身影和朝鮮軍隊的迷彩,在庫爾斯克的土地上交織時,他們清理的不僅僅是地下的未爆彈,更是舊有國際秩序的邊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