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AI智能工具已實現對仲裁全流程的有效管理。7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五位來自司法行政領域的代表圍繞“踐行為民宗旨 建設法治中國”展開交流。
廣州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張毅(徐想 攝)
廣州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張毅在見面會上表示,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化、智能化的應用已經廣泛用在仲裁領域之中,并已深刻改變了仲裁的服務方式,但人工智能只能作為仲裁程序中的一個輔助工具,絕不能替代仲裁員裁決者的地位。
仲裁是一種國際通行的商事糾紛解決方式。張毅介紹說,仲裁員就是一名中立的裁判員,仲裁就是雙方有了糾紛都自愿找到這名裁判員來評評理,“這名裁判員聽完雙方說法后給出公平公正并且雙方都認的解決方案,這樣雙方的糾紛就不用通過打官司也能得到迅速解決,這個解決方案是有法律效力的,誰不執行都可以申請法院的強制執行。仲裁在國際上可以通過紐約公約得到締約國承認和執行,這是仲裁最大的優勢和特點之一。”
過去17年里,張毅一直從事一線仲裁業務工作,參與辦理的仲裁案件超過4000件。在他看來,仲裁可以為人民群眾提供普惠均等、高效便捷、智能精準的公共法律服務。
“我曾經辦理過一個企業向外國出口產品的案件,該案件交易是在外國,企業到我們這里立案的時候,提出在境外存在取證困難的問題。我們了解情況后,當即與該國有協助關系的某國際商事仲裁院進行了解,請求協助,進而使得企業依法在該國完成取證。在審理階段,我們又應企業要求,通過在線調解系統對雙方進行調解,雙方進行多輪談判后,終于得出了繼續履行合同的和解方案。”張毅表示,像這樣協助出海企業化解糾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案件有很多,“我們始終秉持仲裁為民的服務理念,全力協助企業化解跨境糾紛,同時運用專業水平,全力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最堅實的法治保障。”
如何看待AI、云計算等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仲裁工作中的應用?張毅對此認為,當事人之所以選擇仲裁解決商事爭議,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因為快,糾紛可以得到快速解決,一方面能節省當事人時間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使被占用的資金資源得到釋放,提高經濟運行效益。
張毅介紹,目前,廣州仲裁委研發的“云小仲”“仲小雯”等AI智能工具,已經可以實現在線遠程立案等場景智能化應用,實現了對仲裁全流程有效管理。
“這樣大大節約了當事人、仲裁員和仲裁秘書的時間。我們計算過,平均每個案件的處理時間減少了約30%。這樣使得我們整個仲裁程序更高效、證據更可靠、監督更有效。”他表示,目前,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化、智能化的應用已經廣泛用在仲裁領域之中,并且已經深刻改變了仲裁的服務方式。
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推動仲裁法的修改,在前不久公布的修訂草案中明確了線上仲裁與線下仲裁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為使用在線仲裁技術解決進出口貿易、跨境電商、國際物流等領域的糾紛,提供了發展的指引。不同國家、地區的當事人可以足不出戶就完成仲裁的立案、開庭和送達等程序。
“人工智能只能作為仲裁程序中的一個輔助工具,絕不能替代仲裁員裁決者的地位。”張毅同時認為,在這一應用過程中,還要不斷地更新完善仲裁程序規則,強化數據信息安全保障,以保護當事人的商業秘密和隱私,讓人民群眾能夠安心地享用現代科學技術所帶來的便利。
作為一名仲裁員,為人民服務,要具體落實到辦案之中。張毅表示,仲裁服務領域十分廣泛,大到跨國企業之間幾十億標的的商事爭議,小到小業主與物業管理公司之間幾千元的小額爭議,都可能被提交仲裁,仲裁裁決一經作出就產生法律效力,“所以我始終對仲裁質量和公信力心懷敬畏,絲毫不敢懈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