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殲-10是否出口的問題,國防部終于開了口。
在7月8日的記者會上,面對外媒屢次追問,發言人沒有照本宣科,也沒選擇含糊帶過,而是給出了一個極有分寸的答復:我們堅持“慎重、負責”的軍貿政策,同時也“愿與友好國家分享中國裝備發展成果”。
話不多,但該說的全說了。
不承認,不否認;不挑明,但態度清晰。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不是在回避,而是在主動釋放信號。不是沒準備出口,而是有更重要的棋要落。
殲-10這款戰斗機,中國空軍用了快二十年,從早期的基礎型到現在改進到殲-10C,再到傳說中的“電戰版”,成熟程度不需要多說。很多國家盯了它好多年,也有傳言說已經“秘密交付”。
但迄今為止,連照片都沒有一張。不是沒人買,而是我們沒賣。
為啥?
因為不像當年某些國家那樣,靠軍火拉盟友、拴外交,中國的軍售,是當成政治杠桿在用。能不能出口、出口給誰、什么時候出口,不是技術決定,也不是市場決定,而是戰略決定。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國防部這次的回應,會有兩個關鍵詞:慎重,分享。
前者表明我們沒打算見誰都賣;后者告訴你,如果你夠朋友,我們不吝嗇。這不是打太極,這是擺底線。
殲-10的這一步怎么走,不只是軍貿的事。它關乎中國對全球力量結構重組的態度。過去,戰斗機出口是美國、俄國的專屬游戲,誰賣得多,誰話語權就大。現在中國有了這張牌,自然不會輕易打出去,除非確定這張牌打出去不會被別人反手當籌碼。
別忘了,軍火出口,從來不只是生意。
還有一點很重要。現在國際戰斗機市場的格局很微妙。F-16雖好,但貴得離譜,交付又慢,還要附帶“政治附加條款”;蘇-30這類產品近幾年頻頻暴雷,維修難度、戰損率都不再是秘密。
在這種縫隙中,殲-10這類中型、成熟、可靠的戰斗機天然有吸引力。對很多不想被西方鎖死的國家來說,這是現實選項。
中國不是沒看到這一點。但我們不會急著敲鑼打鼓,因為比起贏下一單軍貿,更重要的是贏得一種戰略穩定。
當下國際格局太復雜,很多“潛在客戶”今天是你朋友,明天可能就跟你對著干。
早賣一架,就得早承擔風險。所以你會看到中國賣武器從不帶營銷號,也不搞路演。
一直是等對方先站隊、先表態,咱們才開始談合作。不是高冷,是穩。
等真正有國家簽了單子、照片公開、交付完成,那就不是一筆交易了,那是地緣政治板塊的挪動。你想象一下,哪天非洲、西亞、甚至東歐某國空軍列隊出現殲-10,那背后釋放的,是對美俄航空工業體系的實質性挑戰。
所以這次國防部發言的分量,不在于回應了什么,而在于提前埋下了什么。在這個軍火變成外交語言的年代,誰的戰機飛得遠,誰就離話語權更近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