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就關稅協議還沒談妥,中方先發制人,歐盟27國已經收到反制通告,另一邊,特朗普又變卦了。那么,中方為何對歐盟展開反制?關稅談判最后關頭,特朗普延緩日期究竟意欲何為?
在90天關稅暫緩期到來前,歐盟和美國展開了談判,但其內部分歧仍舊明顯:德國、意大利支持盡快與美國達成協議,法國、西班牙卻對歐盟對美讓步心存疑慮,導致談判遲遲無法推進。特朗普則干脆甩出威脅,揚言要把歐洲產品的關稅提高到50%,涵蓋法國奶酪、德國汽車、西班牙藥品在內的各類商品。
對此,歐盟稱準備對數百種美國產品加征關稅,其中包括牛肉、汽車零件、波音飛機、啤酒等美國產業的代表性產品。照這樣來看,這場貿易對峙如果升級,幾乎是“兩敗俱傷”。歐盟研究機構估計,如果特朗普真對歐盟商品征收10%至25%的關稅,歐盟的GDP將下滑0.3%,而美國的GDP則會下跌0.7%。
而就在歐盟和美國還在為關稅問題談來談去的時候,中方已經完成了部署。7月6日,我財政部發布通知,對來自歐盟的部分醫療器械實施采購限制措施,明確排除歐盟企業參與超過4500萬元人民幣預算的政府采購項目,同時對其他非歐盟企業提供的歐盟進口產品,也設定了比例上限。
事實上,這不是突然行動,而是“被迫反擊”。6月中旬,歐盟出臺限制中國企業參與其公共醫療采購的措施,公開對中方產品設置壁壘。中方多次交涉無果后,最終決定采取對等反制。
最關鍵的,中國此時出手,有一個重要前提:不信任歐盟能擺脫美國的影響。無論是中歐峰會提前縮短,還是電動車談判進展緩慢,都說明中國對歐盟當前的態度并不樂觀。尤其是法國,既是加稅主力,又是白蘭地輸出大戶,中方的反制顯然也直指要害。
而在這種關鍵時刻,特朗普又變卦了。當地時間7月6日,特朗普表示,美國將在7月9日之前宣布新的關稅決定,并將于8月1日正式生效?;仡欉@個過程,4月初,他宣布對所有貿易伙伴征收10%基準關稅,還可加征最高50%附加稅,但設了90天寬限期至7月9日,現在,特朗普又把關稅生效日再次推遲,留給了貿易伙伴三周時間談判。
有分析認為,特朗普這一舉動的原因也不難理解。一方面,這本就是他的談判風格——“變卦”是為了制造不確定性,逼對手在壓力中做選擇,談得好就延期,談不好就真打。這種“邊走邊看”的方式,是特朗普最擅長的交易式政治。
當然,特朗普也不是毫無章法地硬打,而是通過“先威脅,再談判”的方式,把關稅變成談判工具。前期宣布10%關稅+高達50%的加征選項,其實是嚇唬人用的。他故意放出風聲,再通過變卦制造談判窗口期,還是為了逼迫各國讓步。
另一方面,則是現實壓力讓特朗普不敢隨便將關稅大棒落地。雖然特朗普表面強硬,但美國國內經濟其實經不起多線“開戰”。美聯儲目前仍在高利率通道中,企業成本高企,消費者信心不穩,貿然開打全球貿易戰,將推高進口價格,加劇通脹風險。
從這一點說,特朗普變卦也是種“試水”行為。他看誰反應激烈、誰能讓步,再決定下一步動作,而不是一開始就準備真刀真槍全面“開戰”。說白了,特朗普的基調并不是一刀切,而是“談得好可以緩一緩”,誰愿意讓步,誰就有可能被豁免或者推遲加稅。
中方正是看透了這一算計,才選擇搶先一步出手。這不是不講道理,而是不能指望美方在關鍵時刻突然良心發現。畢竟,特朗普施加的條件里很有可能包含對我們不利的內容,如果不先亮明手段,那么,諸如歐盟等經濟體就很有可能以出賣中國利益的方式對美低頭。至于中歐關系是否真的會因此滑向低谷,目前看來暫時不會,但緊張還會持續,分歧還會擴大?,F在的關鍵,是看歐盟是否還愿意回到談判桌前,而不是一味被特朗普牽著鼻子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