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娜 北京報道
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近日公布的一則價格調整通知引發行業震動——第三批全國中成藥集采中選的雙黃連、紅花兩大注射劑迎來二次降價,降幅分別超36%和32%,并明確新價格自2025年7月4日起正式生效。
此次調價的注射用雙黃連(凍干,600mg/支)由黑龍江省松花江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中選價從19.7元/支降至12.45元/支;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紅花注射液(20ml/支)則從74.98元/支下調至50.64元/支。兩款藥品均為第三批全國中成藥集采的中選品種,距離首次確定中選價僅半年時間,短期內“兩連降”的節奏,凸顯出中成藥價格平衡的迫切性。
集采中選之后仍再調整價格的舉措,不僅讓兩款臨床常用藥價格創新低,更釋放出中成藥集采向“價差頑疾”開刀的強烈信號,為行業價格管控釋放新的信號。
集采“降價潮”再升級
第三批全國中成藥集采的“降價風暴”早在2024年12月就已掀起。由湖北省醫保局牽頭,全國所有省份組成采購聯盟,將95個通用名產品納入20個采購組,涵蓋血栓通膠囊、血脂康膠囊等一眾“明星藥”。最終400余家企業角逐,174個藥品中選,中選率75%,平均降幅達68%,創下中成藥集采以來的降幅新高。
其中,山西太行藥業的清開靈注射液(2ml/支)從16.08元/支降至0.99元/支,降幅93.8%;哈藥集團中藥二廠的注射用雙黃連(600mg/支)以6.47元/支的低價中選,降幅91%,成為本輪集采的“價格標桿”。
此次調價的兩款藥品作為臨床常用藥,雙黃連注射劑常用于清熱解毒、抗感染治療,紅花注射液則廣泛用于心腦血管疾病輔助治療,兩款藥品的價格變動直接關系到基層醫療機構用藥成本與患者負擔。
今年2月,湖北醫保局發布《全國中成藥采購聯盟集中采購復活擬中選及非報價代表品擬中選結果公示》,黑龍江省松花江醫藥生產的注射用雙黃連(凍干,每支裝600mg)和亞寶藥業生產的紅花注射液(每支裝20ml)位列其中,當時的價格分別為21.3元/支和127.83元/支。而在最終公布的中選品種供應清單中,這兩個藥品已經歷過一輪降價,黑龍江省松花江醫藥生產的注射用雙黃連(凍干,每支裝600mg)價格變為19.7元/支,亞寶藥業生產的紅花注射液(每支裝20ml)價格變為74.98元/支。
第三批中成藥集采中潛藏的“價差暗礁”或成為此次價格調整的直接導火索。按照集采規則,第三批集采采用“報價代表品+非報價代表品”聯動機制:企業確定報價代表品價格后,同組其他規格需按同等降幅調價,若高于省級集采最低價則需進一步下調。但在實際執行中,非報價代表品往往成為價差“漏洞”。以紅花注射液為例,亞寶藥業的20ml規格最初中選價74.98元/支,而山西華衛藥業同規格產品中選價僅46.94元/支,價差近30元。
(來源: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
對于再次調整兩款藥物價格的原因,全國中成藥聯合采購辦公室并未予公布。醫藥行業分析師張標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從數據來看,調整后的黑龍江省松花江醫藥生產的注射用雙黃連價格是最低價的哈藥集團中藥二廠同品規產品的1.92倍;紅花注射液與同組最低價山西華衛藥業的中選價相比已基本持平,價差問題得到顯著緩解。
亞寶藥業2021年年報顯示,紅花注射液的銷售量為4738萬支,同比減少22.51%。對于紅花注射液大幅降價的考量以及營收的影響等問題,《華夏時報》記者聯系采訪亞寶藥業,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或將從“河北先行”到全國跟進
長期以來,中成藥市場存在價格虛高、價差過大等問題。一方面,由于同名中成藥在成分、劑型、質量標準上的差異,價格亂象叢生,部分產品價格遠超合理區間,加重患者負擔。另一方面,隨著老齡化加劇,民眾對中醫藥需求攀升,醫保控費壓力劇增,中成藥集采勢在必行。然而,在集采推進過程中,中選產品同組價格差異大的問題逐漸暴露,成為制約集采成效進一步釋放的阻礙。
自2025年4月起,第三批中成藥集采結果在全國密集落地。截至目前,江蘇、山東、浙江等25個省份已明確執行時間,通過“協議采購量鎖定+考核激勵”等方式推動中選藥品進醫院。
在揚州,7月1日落地的313個中選藥品中,血塞通注射劑從20.09元/支降至9.22元/支,血栓通注射劑從31.89元/支降至8.91元/支,患者用藥成本平均下降65%;青島市216家醫療機構納入集采后,127種中成藥年采購費用從8500萬元降至2700萬元,節省資金全部用于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在降價紅利釋放的同時,價差問題也浮出水面。今年5月,河北省率先打響“價差整治戰”,要求第三批集采藥品必須滿足“日用金額不超同組最低價3倍”且符合差比價規則,對124個超標藥品下達“整改令”。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全國聯盟跟進調整雙黃連、紅花注射劑價格,正是對地方實踐的呼應,標志著“全國統籌+地方細化”的價差管控體系成型。
值得關注的是,湖北省已明確將在今年啟動第四批中成藥集采,屆時價差計算方式、質量分層標準等規則有望進一步優化。張標認為,隨著監管機制不斷完善,中成藥集采將從“單純降價”轉向“質價雙優”,既保障患者用得起藥,也為優質企業留出合理利潤空間,推動中醫藥行業真正實現“降價不降質”的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姜雨晴 主編:陳巖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