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27國收到中方反制通告,一意孤行不聽勸,中國不會慣著你。一邊對華不滿,一邊卻遭到美國的無限施壓,歐盟想要通過大打特打反華牌的方式以便盡可能地從美國手中獲益的諂媚求榮招數已經完全失去效用。但情況可能變得更加糟糕:不僅美國不買賬,而且我國也要對歐盟推出強有力的反制措施,歐盟這下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想吃后悔藥都不會再有任何機會。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下的歐盟非常像是中美關稅戰開打第一階段之下的美國,但能不能變成第二階段的美國仍然不好說,這一切還要看歐盟自己會作出怎樣的選擇。
據媒體報道,我國財政部于本月6日發布了一則通知,內容是即日起在政府采購活動中對預算金額在4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醫療器械采購,應當排除歐盟企業的參與。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非歐盟企業提供的醫療器械就可以完全自歐盟進口,事實上,這部分的比例也降低到了不得超過項目合同總金額的50%。
兩相對比之下不難發現,這是我國對歐盟采取的又一反制措施,目標直指自歐盟進口醫療器械產品。
但我國這樣做并非沒有緣由,恰恰是合理的必要回應,因為歐盟出臺對華限制性措施在前。
上月20日,歐盟出臺了一項限制我國企業和產品參與醫療器械公共采購的限制性措施,此舉旨在對我國企業參與公共采購設置壁壘,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
此后我國一直通過包括進行雙邊對話方式在內的多種手段向歐盟釋放出明顯誠意,愿意同歐盟管控分歧。
但歐盟一直不予配合,要一意孤行在公共領域的醫療采購項目上大打特打反華牌,既然歐盟質疑如此,我國當然不會慣著歐盟。
一方面是我國在美國持續揮舞關稅大棒之下都沒有作出妥協和讓步的選擇,而是維持了一貫的強硬立場態度,而歐盟的分量還沒有美國那么重;
另一方面則是這是對等反制的行為做法,既具有相當程度上的宣示意義又可以實際發揮重要效用。
言而總之,我國不能坐視國內企業在一個充滿地區歧視,不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里任由歐盟欺凌和赤裸裸地維護貿易保護主義的特權。
值得注意的是,美媒對此評價認為,歐盟針對我國企業和產品設置貿易壁壘的做法已有多次,但幾乎每一次都會遭受我國的針對性反擊。
如對歐盟出產的豬肉和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調查;對歐盟出產的部分乳制品發起補貼調查;如果算上這次對于歐盟出產的醫療器械采取限制性措施,我國的精準反擊也有多次。
由此,美媒得出了一個重大結論,那就是歐盟手里實際上并沒有頗具威懾力的“反華牌”可打,但歐盟卻硬是要打,這反映出歐盟內心仍然對美國抱有高度幻想。
或者說歐盟仍然在期待美國作出讓步和妥協的選擇,歐盟對于美國一味的施壓仍然不死心,由衷認為施壓只是暫時性的,亦或是往往只能流于表面。
可我國的反擊無疑會讓歐盟更加認清現實,比如美國仍然沒有作出讓歐盟十分期待的讓步選擇;比如中歐經濟實際相互高度依賴,每一次限制和反制都會對中歐雙方造成巨大傷害。
在此種態勢之下,歐盟對華出臺的一系列限制令下場結果很可能會在后來高度相似于特朗普對華出臺的一系列限制令,即:以主動撤回的方式最大限度展現誠意。
其實歐盟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認不清自己,原因在于,歐盟和我國在很多實務層面無法做到徹底脫鉤的程度,如果一意孤行,那就等同于一損俱損。
這意味著歐盟手里的極具分量的“反華牌”略等于無,施壓空間極為有限,而中歐互害卻是美國十分樂意看到的局面,因為中歐互掐會使得美國可以在關稅戰的背景下占到更多便宜。
除此之外,中歐互掐還會讓歐盟的最后一招失去最大效用,歐盟要想另起爐灶,新建沒有美國的全新世界貿易體系,得罪我國很顯然是極不明智的選擇。
自始至終,只有我國維持強硬立場的做法才引來了美國接連作出讓步和妥協的選擇,我國的聲望和影響力都非其他國家可比。
因此,歐盟應該利用中歐在實務層面擁有的緊密合作特性加強彼此之間的親密關系,借助于我國的聲望影響力真正拉起大旗。
只有這樣,“另起爐灶”才會在表面上看起來聲勢非常浩大,而后使得美國對歐盟的妥協就此具象化,中歐和利于對美斗爭;中歐分則歐盟是中美關稅戰下的一大輸家。
參考資料:
“歐洲沒有‘中國牌’,中方反擊讓歐洲認清現實”|觀察者網
對等限制!中方對歐盟醫療器械出手|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