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一家人出門散步,行至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人民檢察院的大門前。
剛讀小學的外孫女指著高聳的大樓問我:“外公,這樓房上掛著國徽呢!這是什么地方?”
我告訴她:“這里是檢察院,也是外公的‘家’。”
“啊!它怎么會是你的家?這么大一個家,應該有好多人吧?他們都做什么事呢……”外孫女一連串的問號勾起了我的回憶。
1978年11月,江都縣人民檢察院恢復重建,我榮幸成為創始人之一,并堅守檢察崗位35年,直至退休。我親眼見證了“我的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全過程。
△圖中紅色方框內為檢察院舊址
我清楚地記得,1978年11月2日上午,懷揣著縣委組織部介紹信跨進了縣政法大院的大門時,一眼就看到了院子西側有兩間門口掛著“檢察院”3字小招牌的紅磚青瓦小屋,這里就是江都檢察院的“發源地”,是“家”的雛形。
最開始,新來的同志連閱卷的地點都沒有,只能借用辦公室。直到1980年,縣里新建了一幢兩層小樓作為檢察院的辦公用房,自此干警們才算真正有了自己的“家”。
△從左至右第四位是楊恒金
隨著職能逐步擴大,“家”里人不斷增加,又開始租房辦公。處于發展中的檢察院,雖然設施簡陋,條件艱苦,但全體干警意氣風發,斗志昂揚,以民為本,秉公執法,辦理了許多有影響力的大案要案,為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權益,促進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監所、刑事、控申和反貪反瀆等檢察工作,以及隊伍建設,都創出特色,走在揚州市乃至全省全國檢察系統前列。
時間來到2003年,新建的辦公大樓從根本上改變了檢察機關辦公條件。檢察干警的“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激勵著“一家人”團結拼搏,改革創新,砥礪奮進,輝煌不斷……跨進新時代,檢察工作圍繞護民生、促發展、保安全,新舉措層出不窮,新成果數不勝數。一流的設施、一流的業績、一流的隊伍,令我羨慕不已,心馳神往。我雖退休,在小家賦閑養老,但仍心系檢察院這個大“家”,總想為“家”里再做點什么,哪怕微不足道。
幸運的是,退休不久,院里聘請我擔綱第二輪檢察志的編篡工作,苦干3年,按時保質完成了任務。2018年,我還被“家”里人推薦參與了江蘇省檢察機關恢復重建時期口述史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寫的《一個蘿卜幾個坑》被省檢察院編輯出版的《我的檢察歲月》一書收錄,永久收藏于江蘇省及省人民檢察院的檔案機構。
△楊恒金參加讀書沙龍活動分享感悟
為了讓青年干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奉獻檢察事業,我還走上了講臺,為青年干警們話檢察訴人生,勉勵后輩們熱愛本職,勇于擔當,奮發有為,無愧人生。
退休十多年來,不斷有人問我:“你為何這么癡迷檢察?”
參與重建它,我耗費過心血,揮灑過汗水;發展壯大它,我付出過辛勞,作出過貢獻。人生能有幾回搏?我幾乎將一生獻給了檢察事業。我對檢察院有著熾熱的感情,我愛這個‘家’!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祖國強盛,檢察輝煌。如今,每當我從“家”門口走過時,總會停下腳步,仰望那高懸的國徽,環顧綠樹環抱的庭院,與佩戴檢徽的干警們再打聲招呼……
作者簡介
楊恒金,退休檢察官,揚州市作家協會會員。1978年參加檢察工作,曾任江都區檢察院黨組成員、政治處主任。在檢察院工作35年,他多次榮獲“人民衛士”“優秀黨務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個人”“宣傳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在國家級和省市級報刊等媒體發表散文、隨筆、小小說數百篇。著有《浪花》《愛滿旅途》散文集。
來源:《法治日報》
文字:楊恒金
編輯:吳乾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