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曾有個說法,大意是 “得芯片者得天下”。
芯片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就像是人工智能的 “心臟”,為其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而芯片的背后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發明。以往的許多創新,比如望遠鏡、汽車等,都是人的能力的物理 “延長”,讓我們能看得更遠、跑得更快。但人工智能不同,它是人的智力的 “延長”。借助人工智能,科學家能更快速地分析大量天文數據,發現新的天體和宇宙規律,它朝著無限延長人類認知的方向指數級地發展,能讓人類變得更 “聰明”。
然而,巴菲特卻稱 AI 是人類的 “精神核彈”。
有一次,巴菲特與女兒視頻通話,事后才發現那竟是人工智能模擬的,他絲毫沒有看出破綻,這讓他大為震驚。巴菲特認為人工智能可能會帶來巨大災難,就像精神世界里的一枚核彈。
AI 確實有可能給人類帶來危機。
它說到底是工具,可以為自由者所用,也可以為獨裁者所用。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可以利用 AI 技術發現五角大樓資金使用的真相,也可以創造出一種假象。也就是說,人類很可能會遇到兩種 AI:一種是基于全球文化遺產,開拓人類創造性思維的 AI,它不會代替使用者做選擇,但能幫助使用者變得更聰明,提升創新思維和工作效率;另一種則是預設了立場的 “我” 的 AI,在回答自然科學問題時,可以客觀,但在回答社會科學問題時,就會帶入立場。
假設在人類兩種大意識形態的對抗中,雙方各自訓練出帶有先入為主立場的 AI,那么人類在三觀上的分裂會更加嚴重,人類將自我分裂。理論上,東方和西方各自都可以打造出一個信息繭房,讓烏合之眾只接觸到符合自己立場的信息,那么,AI 能有助于人類進入新的文明時代嗎?
在自然科學領域,AI 通常能較好地發揮作用,但在社會科學領域則不然。
我們知道,社會科學領域不存在絕對真理,它與物理、數學問題不同,具有更強的主觀性和靈活性。然而,一些 AI 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會表現失真。比如,當詢問國企與民企最近十年資產權重的變化時,這是一個客觀的數據,但某些 AI 可能因帶有 “立場”,無視真實數據而給出錯誤回答。事實上,國企的總資產以年均 15% 的速度增長,遠超 GDP 增速,2023 年后已超過 300 萬億,是民企資產的兩倍左右,但這些 AI 仍可能堅稱 “認為國企總資產比民企高是一種偏見”,它已經被訓練者的偏見訓練過了。
AI 在社會科學領域表現失真,是因為它本質上是人類的工具,其表現受人類影響。如果對立的立場通過 AI 不斷強化,各自對大眾進行精神層面的 “格式化”,未來真的可能會引發一場毀滅人類精神的核爆。
因此,AI 一定要立法,要去立場化、去中心化,讓各種觀點和思想都能得以展現,讓每個人都能自主地在社會科學領域做出選擇。未來不應該是馬斯克所說的 “得芯片者得天下”,而應該是 “得人性者得天下”。如果人成為了工具的奴隸,違背了康德所說的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那就是人類的自我毀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