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探討一座城市的活力程度,大學生群體或許可以看作一項關鍵指標。
當前西安擁有百萬余名在校大學生,這些數字從側面不難反映出人口結構趨向年輕化,盡顯城市未來的活力與潛力。
與此同時,作為承載學習、生活空間的高校主體也尤為重要,最新數據顯示,西安本科院校再增一所,使得總量增加到46所,這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三的底氣,為城市吸引和培養人才提供了先決條件。
全國第三所戲劇學院正式落地
當我們細究增量背后的核心,即是西安戲劇學院正式設立。
梳理時間線,6月11日,教育部官網公示新一批擬同意設置本科高校名單,西安戲劇學院在列;6月25日陜西高考揭榜日,學校公布2025年在陜招生計劃公告;再到近日,陜西省級層面向省教育廳、西安市發文,明確同意設立西安戲劇學院。
至此我國第3所戲劇學院、第4所戲劇類本科院校落地。
西安戲劇學院官網介紹
當然,它所帶來的不僅于此。根據介紹,“立足西部、面向全國、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西安戲劇學院的建校定位,宗旨、目標分別為傳承創新中國地方戲劇藝術與培養高水平、高素質戲劇類藝術人才,謀求形成戲劇與影視、音樂與舞蹈、美術與設計等多學科融合發展布局。
特別在全國戲劇類本科院校本就彌足珍貴的當下,一方面填補了西部地區無相關層次類型院校的空白,另一方面依托本土眾多地方戲種資源,也同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及上海戲劇學院發力方向形成差異化存在,著實意義非凡。
西戲開設專業一覽
西戲在陜招生計劃
聚焦學科具體設置,首開專業表演、戲劇影視文學、戲劇影視美術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4個本科專業,次開戲劇影視導演、音樂劇、戲劇教育、舞蹈表演、舞蹈教育、數字媒體藝術6個本科專業。
除基本的表演、創作、美術類目,基于對傳統文化保護的長期需求,西戲開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目的培養出勝任非遺劇種保護、數字化復原、發展研究、品牌推廣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同樣,像是音樂劇、數字媒體藝術等多元化專業亦被列入待開名單。
目前招生工作正式啟動,今秋將迎來首批本科新生,在陜計劃招收兩大專業共120名學生。據校方初步確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規模為3000人,已搭建起233名專任教師的高素質師資團隊,不乏獲戲劇表演領域最高獎項地位的“梅花獎”得主。
西戲建設近況 圖?學校官網
學校選址也頗為考究,坐落渭河以北、五陵原以南的西咸新區秦漢新城,毗鄰渭北關鍵交通要道蘭池大道、機場專用高速秦漢出入口及連通機場、高鐵站的地鐵14號線。
且身處大秦文明園文旅體融合產業片區輻射范圍,該片區不僅涉及陜歷博秦漢館,還涵蓋有如秦漢新城影視文化產業基地及西部國際短視頻基地這樣的專業實踐載體空間,打通“產學研用”一體的融合鏈條,成為破解地方戲種研究與傳承困境的良策之一。
大而全→小而精,新設高校現新變化
當我們把視角拉高至全國,西安戲劇學院其實是如今屬地特色高校不斷涌現的一個縮影。
教育部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25年6月,全國高等學校數量3167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919所,相較前一年新增51所。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整體教育質量并未因逐年擴增規模而出現下降。
西安戲劇學院效果圖
梳理今年實現批復且開啟招生的高校,像是福耀科技大學、大灣區大學均引來多方關注。
有別于其他綜合型大學,它們設立的定位初衷似乎更為精準——新型研究型大學,指向“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國際化”,同時又和創辦地產業資源與規劃發展產生關聯。
前者系被譽為“玻璃大王”的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發起,旗下河仁慈善基金會捐資,福州市官方支持創辦的民辦普通本科學校;后者設立于廣東東莞,聚焦物質科學、先進工程等6個領域。
福耀科技大學 圖?學校官網
頭頂“福耀”光環,福耀科技大學突出理工和科技,與福耀、一汽、蔚來、中國移動建立產教合作網絡,首批對外錄取智能制造工程專業,招生范圍觸及五省,總數量不到百人。
而大灣區大學已建立松山湖與濱海灣兩大校區,專攻大科學裝置、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創業孵化等融合辦學的學科領域,該校本科入學不分專業,二年級起可自由選擇專業,支持跨學科輔修。招生計劃稱,今年僅在廣東省內招收80人。
最新高校數量TOP15城市
新設特色高校之外,多地批準設立本科層次職業學校,也可視作高教擴容提質的重要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本科層次職業大學是近幾年出現的新興事物,旨在實施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其不同之處在于,普通高等院校更注重理論知識傳授,本科職業教育更注重的是應用型技能。
結合城市高校數量,北京、成都、武漢、合肥等城市,雖總量與2024年保持一致,但一年內均有高職專科院校完成升格為職業大學,因此本科數量有所增加。
城市與大學“互利共生”
如果從另一角度看待高校發展,作為高等教育接受者的大學生群體,自然不容忽視,畢竟得年輕者得未來。
那么現階段全國上千萬在校大學生,其分布版圖又呈現怎樣的特征?
2024年在校大學生數量TOP15城市
綜合主要城市2024年統計公報,至目前已有8城在校大學生達到百萬量級。前三依舊穩定,廣州以逼近170萬人的總量居于首位,其后鄭州、武漢也都超過140萬人。
與前一年相比,重慶與成都、西安與南京位次發生互換。其中成都在高校數量未變化情況下,在校大學生新增11萬,一舉躍升至全國第四;南京繼2023年新晉百萬大學生之城后,2024年以千人微弱優勢趕超西安。
西安最新在校大學生數量為105.27萬人,包括本專科85.56萬、研究生19.71萬,一年內增加約1.84萬人,增勢相對放緩。研究生群體占總體19%,比例僅次北京(43%)、上海(31%)和南京(22%)三城。
后續梯隊中長沙、上海、哈爾濱等城,疊加雙一流高校加持,整體實力亦不容小覷。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校區
平心而論,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大的同時,作為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前述提及的職業本科教育和“第四代”大學,或將在未來由早期探索階段的稀有走向長期實踐的深度融入普及。
這背后折射出的底層邏輯,其實是通過結合學科建設與區域產業結構,達成人才同高校、城市之間的同頻共振,當知識溢出效應明顯、創新氛圍濃厚,城市整體也更具活力與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