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 題:傾聽澎湃的時代戰(zhàn)歌——重溫八十年前抗日沙場的激越旋律
新華社記者梅世雄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華北,保衛(wèi)全中國!”
紀念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之際,正在延安八一敬老院安度晚年的98歲抗戰(zhàn)老兵同景飛,常常憶起戰(zhàn)火紛飛的抗戰(zhàn)歲月,唱起慷慨激昂的《黃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
↑同景飛接受采訪
1931年至1945年,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于浴血抗爭中誕生的一大批抗戰(zhàn)歌曲,在破碎的山河間凝聚民族力量、激發(fā)抗戰(zhàn)意志,構筑起中華民族團結御侮的心靈長城。
今天,重溫這些經(jīng)久不衰的動人旋律,仍能帶給我們震撼靈魂的感動、激蕩奮進新時代的澎湃力量,鼓舞中華兒女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奮勇前進。
危亡關頭的時代吶喊
“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zhàn)場……”
那聲聲吶喊,如同一道道劃破夜空的閃電,照亮前行之路。
上海四行倉庫舊址,游人如織,《歌八百壯士》的動人旋律再次響起。
1937年10月,淞滬會戰(zhàn)進入尾聲,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第88師524團團附謝晉元率“八百壯士”進駐四行倉庫,孤軍奮戰(zhàn)4天4夜。
謝晉元之子謝繼民說:“‘八百壯士’每打死一個日本鬼子,蘇州河對岸的中國人就會大聲歡呼!‘八百壯士’的意義,不在于打死了多少日本鬼子,而在于喚醒了中國人的自信:日軍并非不可戰(zhàn)勝!”
詞作家桂濤聲被“八百壯士”的英雄事跡感動,創(chuàng)作雄渾悲壯的《歌八百壯士》歌詞,唱響那個時代。
這是先烈的心聲,更是時代的吶喊。
延安北關云梯山麓文廟臺,魯迅藝術學院早期辦學地址,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曾在此創(chuàng)作《黃河大合唱》。
1939年春,抵達延安后,病榻之上的詩人光未然根據(jù)兩次渡黃河及在呂梁山行軍的經(jīng)歷創(chuàng)作400多行的長詩。作品完成后,他把在延安魯藝任職的冼星海等請到窯洞。
“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夫,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搏戰(zhàn)的情景嗎?”昏暗的油燈旁,年輕的詩人用低沉的聲音朗誦《黃河船夫曲》《黃河頌》《保衛(wèi)黃河》等八個部分的《黃河大合唱》歌詞。光未然的深情誦讀感染了窯洞里的每個人,凝神片刻之后的冼星海突然站起將歌詞抓在手上,激動地說:“我有把握把它譜寫好!”
86歲的冼星海女兒冼妮娜回憶:“媽媽說,爸爸當時完全進入一種難以抑制的精神狀態(tài),長時間不休息,偶爾躺到床上抱頭沉吟一會,很快又從床上猛然竄起。六個晝夜的嘔心瀝血,他完成《黃河大合唱》全部曲譜。”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陜北公學禮堂首演成功。5月11日,在慶祝魯藝成立一周年音樂晚會上,冼星海指揮合唱團演唱《黃河大合唱》。唱完,毛澤東連聲稱贊“好!好!好!”不久,周恩來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zhàn)發(fā)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敵機的呼嘯、戰(zhàn)士的吶喊、民眾的哭泣中催生的抗戰(zhàn)歌曲,用音符重新縫合一個民族滴血的靈魂,書寫中國音樂史上悲壯而輝煌的篇章。
刺向敵人的無形刀槍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山高水又深……”
詩言志,歌詠言。抗戰(zhàn)時代,一首首戰(zhàn)歌既是刺向敵人的無形刀槍,更是滋養(yǎng)民族精神的聲音血液。它們以樸素的藝術形式完成偉大的歷史使命——重構民族靈魂,凝聚精神力量,成為中華民族抗擊外侮的文化基因與精神豐碑。
1937年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上海文化界成立演劇隊到各地宣傳抗日救亡,音樂家賀綠汀隨隊來到山西抗日前線。
在臨汾堯都區(qū)劉村鎮(zhèn)的八路軍辦事處,賀綠汀對游擊戰(zhàn)感興趣,開始創(chuàng)作《游擊隊歌》。
防空洞里,賀綠汀歷時一個月先譜曲、再寫歌詞。歌曲如鋒利的刀劍、鏗鏘的戰(zhàn)鼓,極大鼓舞了八路軍士氣。
同樣是這一年,《大刀進行曲》同樣如刺向敵人的無形刀槍,鼓舞斗志,激勵抗戰(zhàn)。
《大刀進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再現(xiàn)二十九軍大刀隊白刃格斗,勇守喜峰口事跡,與諸多抗戰(zhàn)名曲一起成為烽火歲月中的時代強音和民族精神象征。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逐步將侵略范圍向南推進。為守住長城上的重要軍事關隘——喜峰口,二十九軍決定后方突襲,戰(zhàn)士手持大刀夜襲日營取得大勝。盧溝橋事變中,二十九軍大刀隊奮勇殺敵的英雄事跡再次傳遍全國。23歲的作曲家麥新一氣呵成創(chuàng)作《大刀進行曲》這首不朽的時代戰(zhàn)歌。
這些歌,是沖鋒的號角,是高昂的頭顱,是射向敵人的槍彈,激勵中華兒女與日寇血戰(zhàn)到底、百折不撓。
1943年9月,八路軍邊區(qū)劇社派曹火星、丁凱、肖靜雨組成工作隊,從晉察冀邊區(qū)總部出發(fā),跋山涉水來到京西偏僻的歌謠之鄉(xiāng),北京市房山區(qū)霞云嶺鄉(xiāng)堂上村。19歲的曹火星很快被堂上村火熱的抗戰(zhàn)生活感染,寫下“實行了民主好處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等歌詞。
伴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伴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傳唱,中國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富強。
↑崔良奎(右)接受采訪
是集結號,更是匕首。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劉妮說,14年抗戰(zhàn),愛國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作大量振奮民族精神的抗戰(zhàn)歌曲,熱情謳歌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衛(wèi)祖國的必勝信念,喚醒國人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激勵將士奔赴民族救亡的戰(zhàn)場。對于抗日歌曲的巨大影響力,毛澤東稱“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
永不消逝的民族之聲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永駐心底的奮進之聲,永不消逝的民族之聲。無論身處何地,只要聽到這熟悉的歌聲,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會心生力量,激情澎湃。
起來!起來!起來!抗日烽火中誕生的《義勇軍進行曲》,喊出一個民族不屈外侮的怒吼,發(fā)出一個國家浴火重生的吶喊。
上海市衡山路811號,當年百代唱片公司的所在地。90年前,抗戰(zhàn)電影《風云兒女》在這里灌制首版《義勇軍進行曲》唱片。電影講述日軍侵占東北三省后,知識分子經(jīng)歷苦悶、彷徨,最后勇敢走向抗日前線的故事。片中主人公目光如炬,闊步前進,唱著《義勇軍進行曲》走向戰(zhàn)場。
“電影故事梗概由田漢編寫,夏衍改編為臺本。”田漢基金會秘書長、田漢之孫歐陽維說,“1935年1月中下旬,田漢完成《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創(chuàng)作后被捕入獄。為躲避追捕,聶耳遠渡日本,從東京寄回歌譜。”
↑歐陽維接受采訪
23歲的聶耳選擇用軍號獨奏的音調,作為歌曲的前奏,聽起來猶如吹響了嘹亮的進軍號。
1935年5月24日,《風云兒女》首映,立刻引起轟動。散場后,許多觀眾高唱《義勇軍進行曲》,久久不愿離去。
此后,“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激昂歌聲響徹神州大地,無數(shù)抗戰(zhàn)將士就是唱著這首歌,以血肉之軀筑起新的長城。
新中國成立后,這首救亡圖存的戰(zhàn)歌成為國歌。直到今天,每個中國人唱起《義勇軍進行曲》時,依舊如當年的國人一樣熱血洶涌、心潮澎湃。
之后,文藝工作者又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許多不朽的抗戰(zhàn)歌曲,不僅在抗戰(zhàn)中發(fā)揮極其重要的宣傳鼓動作用,而且傳唱至今,鼓舞和警醒著一代代中華女兒,成為民族不朽的文化傳承。
歌聲恒久遠,經(jīng)典永流傳。
1941年5月的延安,人們被旋律鏗鏘雄壯的《八路軍進行曲》所激動。
《八路軍進行曲》由音樂家鄭律成譜曲、公木作詞。解放戰(zhàn)爭時期被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八一”建軍節(jié)前夕,經(jīng)黨中央批準,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以其雄偉豪邁的氣勢,展現(xiàn)了人民軍隊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威武雄風。
抗戰(zhàn)歌曲歷久彌新。每一個音符,每一句歌詞,都讓全體中國人感受到砥礪奮進的中國精神、不懈奮斗的中國力量!
記者:梅世雄、李明剛
協(xié)調:曹萌、常成、折文平、郭峰
鳴謝:
中共延安市委宣傳部
西安市新城區(qū)退役軍人事務局
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文藝紀念館
延安八一敬老院
出品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