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一下上博文創蝠桃瓶立體發光冰箱貼!”
近日,一款以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清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簡稱“蝠桃瓶”)為原型設計的文創產品,在網絡上引發“不尊重歷史”的爭議。上海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回應中新網記者詢問時表示,已收到相關反饋,目前內部正在就此事進行討論。
網友質疑上博文創蝠桃瓶立體發光冰箱貼“不尊重歷史”。圖源社交媒體
01
文創設計被指“消費文物苦難史”
7月7日,有網友發帖稱,自己在上海博物館東館文創區購買了一款“蝠桃瓶”冰箱貼。該網友指出,這款冰箱貼的“發光功能”與“瓶底開孔”設計,與蝠桃瓶流落海外期間被填埋狗糞沙泥、改裝為燈座的特殊歷史形成了令人不適的呼應。
據上海博物館官網介紹,蝠桃瓶在流落美國期間,曾被奧格登·里德家族持有。關于此瓶進入該家族的途徑,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奧格登·里德祖父母在上世紀20年代以前從英國帶返美國;二是二戰期間宋美齡訪美時贈予奧格登·里德之母海倫女士。兩種說法均源自里德家族,暫無確切資料證實,至今成謎。
清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圖源上海博物館官網
據奧格登回憶,在那個年代,美國家庭流行將花瓶底部鉆孔改裝成燈座。雖然蝠桃瓶底部“慶幸”未被鉆孔,但也曾一度淪為燈座,放置在客廳的茶幾之上。為增強其穩定性,瓶內還加入了奧格登家后花園伴著狗糞的沙泥,長達40年。
為達成“發光”條件,該冰箱貼底部被“鉆孔”。圖源社交媒體
2002年,香港收藏家張永珍女士最終以4150萬港幣的天價競得此瓶,創下了當時清代瓷器拍賣的最高紀錄。2004年,張永珍將其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捐贈儀式上,她說:“花瓶終于又回到了中國人手里,真的好開心。不想讓這獨一無二、具有歷史傳奇的稀有珍品再次流到國外,所以我今天把它捐贈給國家。”
02
上博回應:已收到反饋,內部討論中
“這不就相當于紀念林則徐,然后紀念品是鴉片?”
“做文創的人究竟有沒有好好做背調啊?”
“這么多瓶子,為什么偏偏是蝠桃瓶的文創會發光?”
網友評論。社交媒體截圖
網友的評論,反映出公眾對該設計的強烈不適感。這款承載著“文物歸鄉”意義的文創產品,卻因設計細節被指“消費歷史苦難”。
針對此事,中新網記者致電上海博物館。“這個之前已經有反饋了。目前還在處理……今天已經來過好幾個電話了。”工作人員證實,此前已多次收到關于此款文創冰箱貼的公眾反饋,上博內部也在討論此事。關于后續處理結果,工作人員表示“之后如果處理好了會公布”,但將以何種形式公布,“目前還沒有通知”。
當記者進一步詢問該爭議文創產品是由上海博物館自主開發還是與其他主體合作,以及設計環節由誰把控時,工作人員答復:“這個我們也不清楚。”
目前,上海博物館方面已關注到公眾對此款文創產品的質疑聲音,并啟動了內部討論程序。關于該產品的設計背景、責任歸屬以及最終處理方案,仍有待館方進一步的信息披露。
03
中新網評:文創開發不應調侃傷痛歷史
文物不僅是藝術載體,更承載著時代印記與民族情感。
文創開發本是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途徑,但這種“活化”源于對文物內涵的深度挖掘,若忽視了對歷史的敬畏之心,便容易引發公眾的情感抵觸。蝠桃瓶從“燈座”到“藏品”的轉變,本是一個“文物回家”的勵志故事,但過度強調、甚至調侃其被改造的“屈辱史”,反而消解了文物回歸的象征意義。
清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圖源上海博物館官網
博物館作為文化守護者,在文創開發中更需謹記,創新的前提是準確傳遞文物承載的歷史情感與文化精神。如何讓文創產品既“叫好”又“叫座”,既考驗博物館的創意能力,更考驗其對文化責任的堅守。
在創新表達與歷史尊重間找到精準平衡點,既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又不觸碰歷史痛點,或許是所有博物館在文創開發路上需要持續深思的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