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城市里,固原是一個特別有樣板性的地方。它幾乎有各個文明最經典的表達,像一個歷史文化的切片,讓我們生動、直接地看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面貌。”展覽策展人,上海博物館青銅研究部副主任、研究館員王樾說。
“華彩六盤:寧夏固原文物精品展”7月8日正式在上博東館揭開面紗。展覽甄選了323件來自寧夏固原地區西周至隋唐時期的文物精品,匯集重要考古新發現和精美館藏文物,“幾乎搬空常設展廳”,不乏難得一見的“鎮館之寶”,以豐富的文物類型實證了中華文明具有的強大吸引力和突出的包容性特征。固原市也借此次展覽開幕舉行農文旅宣傳推介活動,并在上博東館廣場同步舉辦“六盤山下 固原禮?物”大集,向觀眾展示當代固原之美。
實證中華文明包容性
固原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東南連接關中平原,西通河西走廊,北鄰大漠草原,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文化、草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匯地帶,其中西周到隋唐時期,是文化交融發展的鼎盛時期。此次展覽從寧夏固原博物館、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夏吳忠市鹽池縣博物館和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博物館、原州區文物管理所選取這一時期的代表性文物,通過“鑄禮大原”“胡漢共舞”“原州風華”三個部分展示古代固原地區多元文化交融的壯闊圖景,其中一級文物61件,彭陽姚河塬西周遺址最新考古出土未定級文物25件。
展廳現場 賴鑫琳 攝
展廳現場 賴鑫琳 攝
展廳現場 賴鑫琳 攝
展廳現場 賴鑫琳 攝
展廳現場 賴鑫琳 攝
西周時期,固原是周王朝的戰略要地。孫家莊西周墓地出土的銅簋等器物,證實該地深受西周早期政治文化的浸潤;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姚河塬西周遺址,是目前所見西周最西北封國的都邑城址。姚河塬遺址出土“稼稷”卜骨聞名遐邇,與出土馬車及車飾配件、玉禮器等文物,共同實證了周王朝的禮樂制度在該地的充分發展。
王樾介紹,此次展覽中亮相的李賢墓出土“凸釘玻璃碗”是典型的薩珊風格玻璃器,如今在伊朗都難尋保存如此完整的玻璃碗。同一墓葬出土的鎏金銀壺承載著希臘故事,裝飾著波斯紋樣,又通過絲路貿易傳入固原地區,將歐亞大陸上的希臘文明、波斯文明和中華文明串聯了起來。
展廳現場 賴鑫琳 攝
凸釘玻璃碗、鎏金銀壺是自西亞、中亞傳入的舶來品,玻璃器、金銀器為當時上層社會所喜好,這些文物也展現出固原作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重鎮,貿易與文化交流繁榮興盛的史實。一系列固原隋唐史氏家族墓出土的文物,則展示出入華粟特人的華夏化進程。“比如史鐵棒在唐代擔任司馭寺右十七監,也就是養馬官,在隋唐時期,中亞粟特人居然可以在中原地區做官,充分彰顯中華文明的開放和包容。”王樾介紹,從史氏粟特人家族墓葬來看,一方面,他們用中原的形式來營造墓葬,出土墓志皆以漢文書寫,墓志四周多裝飾有四神與十二生肖圖像,同時也保留了面覆金飾、口含金幣的部分粟特傳統習俗。
展廳現場 賴鑫琳 攝
展廳現場 賴鑫琳 攝
展覽中,兩組墓葬壁畫鮮活生動,形成有趣的對比。北周李賢墓壁畫使用西域暈染畫法表達立體感,這種繪畫技法在敦煌多見。四十多年后,隋代的史射勿墓壁畫就變成典型的中原畫法,線條遒勁有力,變化豐富,繪制的人物穿著中國服飾,但深目高鼻,是典型的外國人長相。“可以想象,當年這個地方就像今天的上海一樣,‘新老固原人’相互交融,短短四十年間,繪畫風格就發生了變化。”
展廳現場 賴鑫琳 攝
在展覽中,最受關注的是兩件來自固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鎏金銀壺和凸釘玻璃碗,但在王樾看來,能稱得上“鎮館之寶”的不止這兩件,“可以說件件都好”。相比容易出借的鎏金銀壺,玻璃碗易碎,是近六年來第一次離開固原,壁畫同樣是不容易運輸的文物,此次在上博展出非常難得。此外,金方奇上的狩獵圖像精美絕倫,樂舞綠釉陶扁壺見證了胡人樂舞隨著絲路傳入中原。這些文物不僅反映了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繁榮,更彰顯了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的深厚底蘊。
打開滬寧文旅合作新篇章
“在陸路絲路繁榮,海路尚未通時,固原可能是像今天的上海一樣的貿易重鎮。”王樾說,展覽中那些精美的玻璃器是當時的高檔進口商品,正如展覽開幕式上舞蹈《絲路銀瓶》所表現的,當年駐守關隘的將領保障絲路交通的安全,讓商人們可以安全往來,他們把一些精美貨品從古波斯沿著絲綢之路運過來,作為禮物送給當地官員,最終被保存在墓葬里。
在開幕活動現場,寧夏文旅廳帶來“到寧夏給心靈放個假”主題推介,原州“避暑勝地”、西吉“西部福地”、隆德“康養福地”、涇源“生態涇源”、彭陽“千年古邑”等主題推介,展示固原市四縣一區的文旅特色。在上博東館廣場同步進行的“六盤山下 固原禮?物”大集,帶來六盤山牛肉、冷涼蔬菜、道地藥材、馬鈴薯優品等特色物產。
“六盤山下 固原禮?物”大集 賴鑫琳 攝
此次展覽是固原文物首次以大規模、成體系的方式來到上海亮相,寧夏固原文旅企業圍繞明星展品、固原傳統非遺技藝以及“紅色、綠色、古色、特色”四色固原等主題,推出近200款文創產品,涵蓋冰箱貼、毛絨玩具、布包、書簽、掛件配飾、首飾、裝飾擺件、主題郵票等多個品類。
“六盤山下 固原禮?物”大集 賴鑫琳 攝
“本次展覽不僅是東南與西北文化對話的橋梁,更是滬寧文旅合作的嶄新篇章。”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希望觀眾不僅通過展覽領略古代固原作為絲路樞紐的壯闊圖景,也能更深刻理解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絲路文化和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歷史,從而深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認知,增強文化自信,凝聚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磅礴力量。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委書記滑志敏表示,上海博物館作為博物館界領航者,有著卓越的展覽策劃能力與廣博的文化基礎。“此次固原文物精品赴上海博物館展出,是兩地交流合作的良好開端。我們以盛會為橋,以文物為媒,愿這些承載著多元文化基因的瑰寶,于黃浦江畔再綻異彩、再述文明,也歡迎大家有機會走進寧夏,感受固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
展覽自7月9日起向公眾免費開放,將持續至11月17日。
原標題:《件件都是寶,300余件西周至隋唐固原文物精品亮相上博》
欄目主編:施晨露 題圖來源:賴鑫琳 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鐘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