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六安氣溫持續攀升,一年中陽氣最為鼎盛的三伏天即將到來。如何科學利用夏季“借天力”養生?繼三伏天曬背、天灸、石墩灸后,最近“地灸”這一古法養生方式在社交媒體上再次火起來,這種曾被老一輩熱衷的中式養生,如今已變成年輕人推崇的“國潮養生”,成為年輕人在社交平臺熱議的話題。
傳統觀念中,盛夏是“借天力”補陽氣的黃金期,通過曬背進行“天灸”,以自然界的旺盛陽氣補充人體之陽。然而現實中不少人畏懼日曬,或因體質差異,操作不當易引發上火甚至曬傷。
7月7日,記者來到六安市中醫院咨詢夏日養生的小妙招。“不愛曬太陽,怕冷又怕上火?不妨試試地灸,就是‘接地氣’!”中醫護理門診護士長賀夢晨現場示范道,所謂“地灸”,即光腳或僅穿薄襪,直接踩在被陽光溫熱的地面——草地、土地或石板均可。
此舉旨在讓大地之氣通過足底涌泉穴(腎經起始點)進入體內,疏通氣血,灌溉全身四肢各處,實現“從頭補到腳”。“每天光腳踩5分鐘溫熱大地,相當于給全身陽氣‘充電’1小時。”賀夢晨科普道,此法不僅激發腎氣、降濁排濕,更能巧妙引上焦虛火歸元,堪稱“低成本,高回報”的養生之道。
在實際生活中,“地灸”時間與方法大有講究。全天有兩個時段適合“地灸”:早晨7至9點,胃經當值。此時朝陽初升,地面溫熱不燙腳,在接地氣的同時可兼養脾胃。下午3至5點,膀胱經當值。陽光轉為柔和,地溫恰到好處,既補陽又降氣,安全系數遠勝正午暴曬。
對脾胃虛弱者想要“地灸”,可以試試“腳趾抓地”法:十個腳趾用力抓地,保持3秒后松開,重復30至60次。賀夢晨解釋道,因大腳趾走脾經,二三趾之間走胃經。此舉如同為脾胃進行深度“足底按摩”,可以起到生發脾胃之氣血的好處。
“地灸”時,還可以練一練金雞獨立的動作,單腳站穩,另一腳屈膝抬至與胯同高,腳尖向下,腳面繃平向前。堅持站立一分鐘,站不住時就換另一條腿。能有效引導氣血灌注腳心,引火下行,緩解上熱下寒癥狀。
“地灸”雖好,切忌貪久!在此特別提醒,微微出汗即可,大汗反傷津液。結束后避免立即吹風、洗澡和冷飲,建議飲用溫開水或酸梅湯補充津液。若晚上再泡泡腳,引火效果加倍,助您一夜好眠。特別注意的是,陰虛火旺體質者及孕婦、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群體不太適合地灸,不宜盲目嘗試。
隨著三伏天臨近,六安各大醫院一年一度“三伏灸”養生也已開貼。三伏是“冬病夏治”、補陽驅寒的黃金期。
不妨趁此盛夏,讓雙腳踏上溫暖的土地,用最簡單的方式“接地氣”,為身體注入自然能量,驅散虛寒,安度炎夏——每天五分鐘,給健康充滿電!
來源:六安新周報融媒體記者 吳姍姍 嚴鑰洪 胡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