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導報訊(記者 林靖東 俞舒林 文/圖)海峽那邊,“小騎士”頂著烈日在臺灣環島;海峽這邊,巴西、香港、澳門、大涼山、山西……世界各地志愿者線上線下開始集結。8日下午,記者在上海翔茂花園度假酒店看到了來自澳門、大涼山等地的20多位志愿者。
“我們都有多年服務經驗”
“單車天使”的志愿者每年都從大學校園選拔,今年70多人的騎行團隊配有20多名線下志愿者,他們分成騎行、醫護、美工、影音、運營5個小組,負責領騎、護航、收尾、醫療、傳播等相關工作。
這些志愿者都有一張年輕而熱情的面孔,很多人參加過好幾屆志愿服務。老帶新以及傳承,組成了這支志愿隊穩定的團隊文化,有事情不能來線下參加活動的,也會在線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今年的志愿隊長張博文,來自江蘇。正在讀研的他,去年就是志愿隊的一員。他細心地把每天的事務做成在線文檔,在群里分享。從人員分工、物資調配、線路規劃到活動組織、彩排、稿件審核,事無巨細,他都一一指派執行到位。
嘿,人家不但是學霸,執行力也杠杠的。
“我是愛笑的小花姐姐”
愛笑的廖小華,來自澳門大學,被小朋友們親切地稱為“小花姐姐”。
參加“單車天使”志愿隊,她是和香港朋友甄希藍搭伙兒一起來的。她倆是高中同學,甄希藍先到了臺灣,跟隨環島騎行,小華來到了上海。
“小花姐姐”讀大三,卻有很長的志工經驗,她父親是廣東獅子會的成員,她從小便跟著父親在獅子會服務。考進澳門大學后,她除了參加學校組織的江西益教活動,也常常去澳門特殊教育活動當志工,“江西的小朋友很好奇,澳門的特殊小朋友很自信,他們有不一樣的地方”。但一樣的是,志愿服務的延續,會慢慢拉近彼此的距離,她學會了用手語跟聾啞小朋友溝通,也在傾聽中學會了更尊重別人,“通過老師、志愿者,大家的堅持和努力,打破距離感”。
“小花姐姐”說,當志工也是對自己的滋養,她從小成績很好,性格要強,但在當志工的過程中學會了平等與人相處。
下學期大四了,畢業以后的小華,第一選擇還是去當志工:“我想多走走,看看,思考一下自己未來的擇業方向,而不是被當下學習的市場營銷專業局限住了”。
“爸爸說不要走丟了”
15歲馬強和14歲的伍忠,來自大涼山。
第一次獨自出遠門做公益,馬強說,爸爸交待了:“注意安全,不要走丟了”。
“那萬一走丟了怎么辦”?
“走丟了就打電話唄”,馬強說。
馬強(右)和伍忠
馬強和伍忠來自大涼山愛曦小學,他倆從冕寧老家坐了4個小時高鐵到昆明,又坐了30小時火車到上海。倆個靦腆的少年面容黝黑,一笑便露出雪白的牙齒,純真而燦爛。
比馬強小一歲的伍忠比他看過更遠的世界,他參加了十屆、十一屆的志愿者,還是十一屆大涼山的騎行隊長,他到過上海,也去過內蒙古。“朋友買了自行車,我就借來騎,還學會了變速”,先行先試的伍忠把騎行經驗分享給朋友們,自己也在選拔中脫穎而出。
“媽媽說,多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多看看外面的世界”,相比馬強,伍忠更健談一些。他看到了上海的繁華,站在東方明珠頂上俯瞰上海,也看到了“很大很大”的內蒙古大草原,住過蒙古包,吃過烤全羊,這些歷練讓他看起來更老練一些。
伍忠還認識了一個叫大寶的上海朋友,去年8月,大寶來到大涼山,送了他一個三星堆的文創戒指。伍忠到上海,大寶的媽媽教他寫作文,還帶他們去了無人機基地,操作了無人機,這些都是開心的回憶。
“將來,我上大學了,有成就了,或者創業,我要去幫助更多人”,小小的伍忠,做公益的種子已經在心底深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