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像一條被照亮的路,現在我想成為掌燈人。”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金融科技學院2022級學生劉育辛這樣定義自己的成長。這位戴著人工耳蝸、先天性耳聾的姑娘,剛剛獲得“泰隆之星”資助,即將作為該校首位跨國研學的聽障學子赴日交流。她還有一個重要身份,是“益耳——聆心啟航聽障青年就業服務一站式平臺”的創始人。
“未來的他們怎么辦?”
2023年華為全聯接大會志愿者招募的面試經歷,至今仍深深烙印在劉育辛心中。這場全英文提問的小組群面,讓首次參與正式求職的她遭受強烈沖擊:“聽力障礙與語言組織能力的不足,使我在群體競爭中倍感無力。”落選的失落尚未消散,一個更深層次的憂慮涌上心頭:她想起高中檢測聽力設備時,遇見的那位母親和她13歲的聽障兒子——孩子僅能說簡單詞匯,生活需依賴家人。“那一刻我領悟到,我們面臨的不僅是技術障礙,更是認知的鴻溝。”這位佩戴人工耳蝸的姑娘開始思索:如何將人工耳蝸接收到的聲音,轉化為推動群體進步的動力?
“讓聽障群體平等就業!”懷揣著這個想法,劉育辛邀上好友徐佳麗組建了團隊。金融科技、計算機、人力資源管理……不同專業的伙伴匯聚在一起,從零開始。“起初連開發平臺需要哪些技術都一無所知,”劉育辛坦言,“大家都是一邊摸索一邊學習。”技術壁壘曾是他們最大的“絆腳石”,初創期的艱難歷歷在目,連學弟都打趣說“做好了能當作畢業論文”。
平臺成為連接聽障群體的暖心橋
歷經數月的探索,“益耳”平臺初現雛形,“小程序+網站+公眾號”三端聯動,整合了“益耳智庫”“職前引航”及“個性化咨詢服務”三大功能,直擊傳統服務信息滯后、資源分散、匹配低效等痛點。
出人意料的是,在最初的實際運營中,技術相對簡單的微信公眾號,卻成為用戶最為活躍的平臺。“小程序和網站的承載能力有限,而公眾號便捷的傳播屬性,使其成為聽障朋友獲取資訊、傾訴需求的首選。”劉育辛解釋道。團隊依照官方教程迅速搭建起公眾號,一篇篇實用的就業指南文章被推送出去,后臺的留言咨詢也逐漸增多。“用戶能夠直接閱讀,還能留言互動,溝通成本最低。”相比之下,依托阿里云服務器的網站搭建耗費了半個月時間,而兼具前后端開發的小程序,僅調試手語翻譯功能就反復打磨了三個月。
平臺雖尚顯稚嫩,卻已反響不斷。一位佩戴助聽器的同校學妹,在參加平臺的聽障大學生互助活動后,逐漸敞開心扉。“她傾訴迷茫后心態明顯好轉,后來常與我們探討未來。”劉育辛說道。更讓團隊驚喜的是,不少有工作經驗的聽障人士通過線上渠道主動聯系,“反而是他們用寶貴的職場經驗,協助我們完善平臺功能。”
改變,正在發生
“平臺最珍貴的收獲,是悄然改變了幾家企業對聽障人士的看法。”劉育辛提及,曾有企業通過平臺了解到聽障群體的職業潛力后,主動調整了招聘流程中的溝通方式。這印證了殘聯工作人員的那句感慨:“聽障人士若想改變,唯有自己幫助自己,內心強大才能實現目標,不能只依靠他人的善意幫扶——自己若‘躺平擺爛’,終究無法真正獨立。”
秉持這一理念,“益耳”平臺通過“資源整合+定向支持”模式,已為300余名聽障青年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團隊在實踐中明確了方向:不僅要成為信息平臺,更要激發聽障青年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當一位受助者通過手語翻譯告訴我們‘找到了人生方向’時,我們深切體會到,公益并非單向給予,而是生命與生命的共鳴。”
赴日研學在即,劉育辛的行程表上有一項特殊任務:考察日本高校的無障礙設施建設經驗,為建立殘障青年國際交流檔案做準備。“‘益耳’一定會發展下去!”她目光堅定,“我正在系統學習編程與人工智能,期望用技術讓平臺更加完善。公益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
原標題:《讓聽障群體平等就業!立信學子架起職場“聲”橋》
欄目編輯:王蕾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來源:作者:實習生 徐一白 新民晚報 易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