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8歲的李凱以西南石油大學輔導員身份踏上大涼山。作為四川5700多名幫扶隊員中最年輕的力量之一,他將青春刻進大涼山深處的褶皺里。5年間,熾烈陽光在他皮膚上烙下深色印記,沙塵風雪磨礪出他眼里的堅毅,唯一不曾改變的,是那句“帶鄉親們蹚出好日子”的初心。
李凱在辦公室接受采訪。何婧雯攝
緣起:恩師的鼓勵與內心的召喚
“領導,能不能給我半小時?我想和家人商量一下?!?018年6月,正在溫江中學開展招生宣傳的李凱,在電話里向學院書記這樣請求。涼山州昭覺縣——一個他當時僅在新聞里聽說過、代表著深度貧困的地方,正等待著他這樣的幫扶干部。
他沒有打給父母,而是首先撥通了本科輔導員老師的電話?!八麑ξ矣绊懱罅??!崩顒P回憶,正是這位老師,在大學期間發現了李凱對學生工作的熱愛,點燃了他成為高校教育者的夢想。
電話那頭,老師用輕松卻堅定的語氣支持他:“你現在又沒談戀愛,沒什么牽掛,到基層鍛煉一下是好事!”這份來自精神引路人的肯定,瞬間給了他莫大的底氣。
觸動:現實的落差與淳樸的暖流
從成都高樓林立到涼山層巒疊嶂,視覺上的巨大落差尚可預期。但真正走進昭覺縣日哈鄉,土坯房、簡陋的生活條件,還是讓這位在城里長大的西北漢子深受震撼。“內心感覺是,居然還有這么窮的地方?感官沖擊很大?!崩顒P坦言。
然而,比貧困更深刻擊中他的,是彝鄉人民如火的熱情和毫無保留的信任。進村第一天,殺雞宰羊這一獨特待客禮節舉辦的盛大歡迎儀式,讓他深感肩頭責任的重大。村支書二話不說,將自己新買不久的老式腳踏換擋摩托車推到他面前,“李書記,騎著這個工作方便!”
正是這份來自群眾的、飽含溫度的“需要”,成為李凱扎根基層最為強大的精神動力?!袄习傩盏母袆?,激勵著我們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他說。
破局:用真情與智慧打通“最后一公里”
基層工作遠非浪漫,語言障礙是第一關,復雜的矛盾更是常態。李凱回憶起一個棘手的難題——一片因規劃調整而被征用又閑置的土地。村民認為補償未到位,不愿收回,村委則難以處理。矛盾激化時,村民點名:“讓李書記來評理!他說怎么辦就怎么辦!”
這份沉甸甸的信任,讓李凱倍感壓力,也激發了他的智慧。他深入調研后,提出了一個“三贏”方案,再經文書翻譯后向村民公布,“我看到大家臉上露出了笑容”。這次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坐在辦公室里全是問題,走到群眾身邊才能找到答案。”
2018年9月的一個夜晚,李凱與同事在鄉鎮忙完工作后,所搭乘的車輛不慎翻下山崖。幸運的是,車輛被半山坡的巨石卡住,才得以死里逃生。這次驚險的經歷并沒有動搖他扎根扶貧一線的決心,第二天他便重返崗位?!凹热簧绱藢氋F,那我更應該抓住每分每秒去做有意義的事?!崩顒P說。
堅守:5年淬煉與最高認可
原定3年的幫扶期,李凱主動請纓延長了兩次,最終在昭覺堅守了5年零1個月。他經歷了脫貧攻堅最艱難的沖刺,也參與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5年,他身份幾經轉換:普通駐村隊員、“控輟保學”專員、鄉鎮幫扶辦主任……支撐他的,是那份“被需要”的使命感和解決群眾難題后的成就感。
2021年2月,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會上,三河村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睒s譽稱號,李凱作為三河村代表接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獎牌。李凱至今回憶起來仍心潮澎湃。他深知,這份榮譽屬于千千萬萬奮戰在一線的扶貧干部,屬于煥發新生的涼山大地。
從象牙塔里的“園丁”,到脫貧攻堅戰場上的“戰士”,再回到培育新苗的“引路人”,李凱的身份在變,但內核未變——那份源自恩師點燃、在彝鄉淬煉、并渴望傳遞給更多青年的赤子情懷與扎根理想。他的故事,不僅是一段個人奮斗的史詩,更是對這個時代青年“何為價值”“何以成長”最鏗鏘有力的回答。(何婧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