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策調整到市場反饋,銀行業旗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的核心命題或從化解母行不良資產,轉向股權投資。
日前,招商銀行宣布預備發起的招銀金融資產投資公司(下稱“招銀投資”)已獲得監管籌建批復。
作為全資子公司的招銀投資牌照獲批后,招行正式成為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后,第三家持有AIC牌照的股份行。
更多股份行的入場,對應著2024年以來AIC定位的悄變。
2024年9月,金融監管總局將AIC股權投資試點范圍由上海擴大至18個城市;
今年3月,試點范圍由城市輻射至所在省份,監管更是明確支持銀行、險資設立AIC,并將AIC表內資金股權投資上限,由總資產4%提升至10%。
落地僅4個月時間,股份行中規模最大的招行、中信銀行與興業銀行均已攬獲AIC牌照。
另據信風統計,2025年以來5家國有大行AIC旗下私募基金管理人發行基金數量,已超越2018年以來的歷年水平。
種種變化印證著,AIC作為銀行業打開股權投資等混業通路的踏板,正逐漸登上更大的舞臺。
“零售之王”拓土
雖然牌照姍姍來遲,但巨量的注冊資金仍體現出招行對這枚AIC牌照的重視。
招銀投資將成為招行一級子公司,150億元的注冊資金不僅高于股份行同業設立的興業投資、中信投資,即便比之五大行AIC亦不遑多讓,僅次于“宇宙行”工行。
年初監管支持商業銀行設立AIC之時,招行行長王良就曾表態,擴容政策有利提升銀行在股權直投、投貸聯動業務上的綜合化服務能力。
《商業銀行法》要求下,銀行的股權直接投資有嚴格限制;
但實際展業過程中,銀行并非沒有開展股權投資的需求,畢竟成為股東后除了分紅與退出時的收益外,還可能將企業的供應鏈結算、員工代發等業務收入麾下,提高中收。
不具備AIC牌照的情況下,銀行想從事股權投資只能由理財子發行私募理財產品募資,間接投資未上市企業股權或基金;再或繞道境外,通過持牌子公司投資境內資產。
招行先前對于股權投資的嘗試,是通過香港子公司招銀國際的私募資管業務間接進行。
2024年,招銀國際的境外私募股權產品中共有4個投資項目成功上市并退出;境內亦有4個項目成功IPO。
王良坦言,招行層通過招銀國際在股權投資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招行如今表示,AIC的設立有助于專業化開展市場化債轉股及股權投資試點,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融資支持,提升綜合化經營能力。
可見AIC雖同樣具有化債功能,但招行申請牌照之所圖,或更多在于補足股權投資能力,豐富投行業務,進而發揮母行信貸資源的協同效能。
未來,招銀投資的團隊主力或來自招銀國際;投資銀行部、戰略客戶部(私募股權團隊)、資產負債部(投資管理團隊)等多個總行部門也將直接參與。
招行內部對招引投資亦有較高熱情,團隊搭建或采取內部競聘形式。
從化險到投資
AIC的初始設定是純粹的大行債轉股工具,其設立初衷在于化解大行在次貸危機后積累的資產質量風險。
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去杠桿納入重點任務;一年后作為化債轉股實體的AIC誕生,用于承接母行不良債權、實現風險隔離。
盡管距離AIC機構進入金融市場已近十年,但2024年以前,業務始終限制在債轉股和以債轉股為目的的股權投資范圍內,僅可在上海進行非債轉股的純股權投資試點;
全行業AIC牌照數量也不過寥寥五張,對應著工、農、中、建、交五家國有大行。
對于彼時債務高企的國企,AIC的化險作用顯著。
例如某鋼鐵國企通過工銀投資的債轉股操作,負債率從80%降至60%,年節省利息支出高達數千萬。
長期以來,AIC業務范圍嚴格限制在債轉股及其配套措施中;
直至2020年,監管批準5家AIC在上海開展“不以債轉股為目的的科技企業股權投資”;
并強調AIC重點參與長三角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和協調發展相關的企業重組、股權投資、直接投資。
不過彼時AIC的股權投資仍有明顯試水特征:
一是試點地區局限在上海、機構僅為5家AIC;
二是明確表內資金進行股權投資的金額不得超過總資產4%,并通過窗口指導來提示AIC機構審查資金用途。
中國銀行研究院指出,AIC資金的7-8成由母行定向降準資金構成,亦可來自于發債、同業借款等表內融資。
但定向降準資金、債轉股發債融資所得均有明確使用范圍限制,不可用于純股權投資。
這意味著,AIC純股權投資的資金源,多為母行自有資金及經營積累。
這決定了債轉股是AIC該時期的絕對主力業務。
例如工銀投資2023年的91.98億元投資收益,主要源于債轉股分紅;截至年末,其純股權投資基金投資項目僅為5個,累計金額不足6億元。
更關鍵的轉折發生在2024年。
當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提出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直接股權投資試點范圍,支持資管機構增加對創業投資的投入;
3個月后,金融監管總局表態“適當放寬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金額和比例限制”,將試點城市范圍由上海擴大至北京、天津等18個大中型城市;
同時,表內投資占比上限由4%提升至10%,投資單只私募基金占比由二成提升至三成。
至此AIC的業務形態逐漸發展為核心債轉股、表內直投與表外業務三類;資本金占用較高的表內直投業務,又多以認購私募基金份額的方式出現。
2025年3月,監管進一步支持全國性銀行設立AIC,將試點范圍由城市輻射至所在省份,股份行由此正式入場。
這成為了各家AIC股權投資熱情直線提升的拐點。
據信風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7日,五大行AIC旗下私募基金管理人共發行基金185只(含純股權投資與以債轉股為目的的股權投資);
2025年的7個月時間里發行數量達34只,已超越2018年以來的歷年全年。
信風自一家國有大行AIC處了解到,如今AIC業務中的債轉股與純股權投資兼具,尤其政策落地后純股權投資持續發展、覆蓋面廣,其中有多以私募基金出現。
但資金用途、展業規模仍然受限,與之伴隨的資本消耗過高問題也依舊存在。
為了提升有限資金的效用,更多AIC開始尋找更多合作方提高允許杠桿。
例如在部分AIC股權投資中,已有不少地方產業引導基金、險資、產業資本加入;雙GP架構則在與地方國資的合作中尤為常見。
工銀投資就在今年3月與山東省新型工業化基金、山東國企改革基金等4家地方主體共同出資設立濟南工融國惠股權投資基金;
這筆10億元規模的基金設有工銀資本、山東國惠基金管理2大GP,投資重點明確指向山東省內高端制造、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
未來暢想
從政策到市場,AIC的定位已不止于單純的化債;
市場需要更多資金流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長期資本運作,商業銀行需要股權投資形成投貸聯動,進一步挖掘對公資源的價值。
對大行業而言,目前AIC仍只是眾多業務的一角,員工規模甚至比不上地方分行;
但不論是設立時100億元的實繳門檻,或是后期的業務資源對接,AIC確實高度依賴母行。
這決定了目前熱衷于設立AIC的玩家,仍是不折不扣的大行。
國有五大行之外,今年新獲批AIC牌照的招行、中信、興業銀行,規模與利潤均為2024年股份行中的前三名;
目前未有其余股份行對設立AIC表態,寧波銀行、蘇州銀行等城商行則公開聲明暫無設立AIC計劃。
從已有成績看,各AIC對于母行的利潤反哺并不明顯,2024年5家大行AIC的利潤總額為凈利183.54億元,僅構成母行利潤總額的1.4%;
AIC作用仍更多在于化險并撬動綜合效益,實現低成本存款沉淀、增加手續費營收空間。
從增速上看,中銀資產、工銀資產與農銀資產的利潤增速分別為35.74%、7.24%、3.98%,均大幅領先母行利潤增速;
5家AIC機構2018-2024年的利潤年復合增長率,更是高達57.93%。
距離AIC純股權投資由上海推廣至18個省市,僅過去不到一年時間;
在銀行凈息差收窄、財富管理疲軟的當下,股權投資業務進一步放開的AIC,仍有望實現更大利潤、反哺母行。
只是在商業銀行長期的債性思維影響下,從監管的頂層框架設計,到機構的組織架構、人員配備,都需要更多的突破和改變。
李云澤在2024年9月的發布會中,也表示未來監管應引導商業銀行優化考核機制,適當給予股權投資業務一定的風險容忍度,避免過度的風險厭惡行為。
從傳統的債轉股業務走向純股權投資,AIC機構眼下的挑戰還有很多。
一是高資本消耗問題。
2024年生效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中,對于將參與市場化債轉股持有的工商企業股權投資風險權重,已由400%降至250%;
但對于純股權投資所對應的其他股權投資風險權重,仍高達1250%。
這也導致AIC機構的股權投資拓展,可能直接影響母行的資本消耗,進而拉低ROE(凈資產收益率)。
二是IPO節奏放緩后的退出難問題。
目前我國股權投資的退出路徑仍高度依賴IPO,以至IPO節奏放緩的時點,AIC收益或面臨較大影響;
例如交銀投資2024年高達22.27%的利潤同比降幅,就由報告期內無投資項目上市導致。
這也要求AIC機構在加大股權投資業務的同時,積極拓展并購重組、股權轉讓等多元化退出路徑,保障資金回收與收益。
三是長期債性思維下的專業能力短板。
銀行主導的AIC機構,團隊亦多來自銀行體系,而科技行業早期投資風險大,正與銀行較低的不良容忍度存在天然矛盾;
偏向短期業績的考核機制,也可能使得投資團隊不愿介入初期企業。
或因此,政策對AIC股權投資雖有“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導向,但真實案例中的股權投資仍集中在企業發展中后期。
據此,AIC機構在人才建設層面,或仍需強化對投研能力要求、引入外部人才;同時也需建立長周期考核機制、落實盡職免責制度,并防范利益輸送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