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幫我,我想回家!
近期,有這樣一段采訪視頻火上熱搜,引發無數網友感慨。
四川老人董趙朝,戰爭結束后留在云南久居,可生活過得十分困難,現在唯一的愿望就是想要回到家鄉。
公益人員孫春龍得知后十分感動,決定幫助老人尋親。
當他們成功找到了老人的家后,孫春龍卻后悔了,視頻發出后,網友卻紛紛安慰說不怪你。
老兵回家
陜西小伙孫春龍曾經是一名記者,本以為他會這樣平平淡淡的過下去,直到那件事改變了他的一生。
當時,孫春龍還在做記者,受邀請來到云南,參加老兵回家的活動,希望幫助更多的老兵回到家鄉。
得知這一消息的云南志愿者找到了孫春龍,給了他一張照片。
志愿者告訴孫春龍,這名老人是抗戰時期來到這里的,戰爭結束后留在了云南,一直沒有回家。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時常感到寂寞,總是自己一個人默默的坐在房屋前抬頭看天空,身邊沒有親人陪伴,十分孤獨。
老人也曾向鄰居表示自己想回家,可由于時間太遠,自己記憶力開始變得模糊,回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志愿者不愿看到曾經為國家奉獻的人,晚年卻連回到家鄉都是難事,因此,在得知孫春龍在這里發起活動時,他找到了老人。
志愿者告訴老人,有一個小伙子在這里幫助像你這樣的老兵尋找家鄉,送你們回家,老人聽到后十分激動,整理好后著裝,讓志愿者拍了這張照片。
盡管老人已經穿上最好的衣服來拍照,可仍然無法遮掩生活的艱苦,如今社會這么發達,許多人都不用為衣食住行操心,可老人像是被按下了暫停鍵,生活還是這么困難。
讓孫春龍驚訝的是,照片中,老人居住的地方十分簡陋,房子是用大紅磚頭堆在一起的土坯房,墻面還沒有用水泥封層,屋頂是木頭的,甚至頂梁柱也是木頭的。
這些磚頭木頭看起來年代久遠,就連窗戶都沒有,冬天寒風刺骨不說,還非常的不安全,隨時有倒塌的風險。
而老人家里唯一的電器,竟然是一個用電線掛起來的老式電燈泡,家里甚至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
床上只有一床被子,一個枕頭和已經褪了色的床單,老人就是靠著這一床薄被,勉強撐過一個又一個冬天,床下,還有一個醫院用來輸液的玻璃瓶子。
老人坐在床上,胡子花白,手指干枯,頭上戴了一頂舊帽子,穿著厚重的棉服,可拉鏈卻是壞的,貼身的衣物露出,和褲子一樣,十分單薄。
很難想象,這個年紀的老人,在如此簡陋的環境下生活了幾十年,居然還是軍人。
然而老人的表情極具反差感,眼睛炯炯有神,坐的筆直,雙手放在膝蓋上,十分端莊嚴肅。
從老人閃閃發亮的眼睛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家鄉的思念,這么多年自己一個人過,看到身邊的人已經陸續回家,結婚生子,可自己卻留在了這了,心里也一定是十分的酸澀吧。
孫春龍知道了老人的故事十分感動,看到老人居住場所這么惡劣,于是決定為他尋找家鄉,送他回家,當時的孫春龍并不知道,自己的這一決定會影響著自己的一生。
可孫春龍雖然有一腔熱血,卻被現實潑了一盆冷水。
由于老兵年歲已高,長期生活在云南,記憶力下降,口述表達不清楚,只能知道老人是四川人,家在三臺縣的一個鄉鎮。
這么多年的街道整改,家鄉翻新,一切和當年老人離家時都不同了,他口中所說的地理位置早已不復存在,這也讓尋親之旅剛開始就變得十分艱難。
可孫春龍并沒有放棄,他認為既然答應了別人就一定要兌現承諾。
幸運的是,在綿陽市,一群摩托車騎行愛好者,偶然間得知孫春龍在做公益活動,并且正在幫助老兵尋找親人,他們為老兵的事跡感到遺憾。
隨后主動請纓,帶著自己的小伙伴們和孫春龍一起尋找,騎著摩托車,挨家挨戶敲門詢問,街坊鄰居知道他們在幫助別人也紛紛表示贊揚。
雖然尋親隊伍壯大,但孫春龍的主要工作是一名記者,由于他還有自己的工作要忙,時間上又是走不開,所以幾個月下來仍然沒有收獲。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有一個研究地名的專家,在得知此事后主動聯系到孫春龍,表示希望自己能夠出一份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們挨家挨戶敲門詢問和專業人員的研究下,終于在一家族譜上找到了老人的名字,原來董趙朝原名叫劉黎劍,而備注剛好就是抗戰后,留在云南,現已失聯。
這也讓眾人十分激動,終于是幫助老人找到了家,了卻了他的一樁心事了。
得知這一好消息的孫春龍還沒來得及慶祝,急忙聯系了志愿者,表示自己愿意出錢,希望志愿者能跑一趟接老兵回家。
本以為這件事到此結束,老兵終于可以和家人團聚了,可天有有不測風云,世事難料。
正當孫春龍想象著老人回到家鄉,見到親人時的感人場面時,一通電話,讓他的心徹底跌落到了谷底,并且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電話中,志愿者告訴孫春龍,當他們駕車到達老人的居住地時,卻沒有發現老人的身影,從鄰居口中,志愿者得知,老人已經去世三個月了。
收到這個消息的孫春龍當場就愣在了那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內心十分愧疚。
孫春龍十分后悔,他認為老人最終沒有回到家,自己有很大的責任。
他反復的質問自己,為什么當初答應別人后,沒有去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尋找家人,或許自己更努力一點,最終就不會是這樣的結局。
盡管身邊的朋友們都告訴他這不是他的錯,勸他想開點,可老人照片里眼巴巴的眼神還在孫春龍的腦海里,自己沒有實現老人臨終前的愿望,孫春龍的內心十分痛苦。
這件事過去一年多之后,孫春龍還是耿耿于懷,于是他辭掉了記者的工作,選擇著手去做公益機構,不久后,孫春龍靠自己做了一個基金會,專門幫助更多的抗戰老人完成他們的心愿。
在采訪中,孫春龍說到,自己從來沒有想過,幫助老人這件事會成為自己終身的職業,并且自己還這么認真負責。
可當他進入到這個領域后,孫春龍表示,看到的并不是一個老人,一個董趙朝這輩子沒有回到家鄉,而是千千萬萬個老人,因為各種原因,尸骨埋葬他鄉。
而當你看到這些時,就不忍心離開,自己的良心告訴自己,不能放棄不管。
董趙朝為國家走上戰場,在異鄉漂流半輩子,卻致死都沒有回到母親的懷抱,他對回家的渴望深深的感動到了我們,也讓我們明白了老一輩人的辛苦。
他的經歷讓網友們感慨,有人說自己的親人就是年輕時去當兵,如今過了幾十年尸骨埋葬塌陷。
也有網友安慰孫春龍別自責,并且呼吁發當地政府相關人員應該對此事上心。
結語
如今孫春龍的公益活動越做越大,已經幫助了數不清的老兵完成心愿。
可根據不完全統計,直至今日,戰爭結束后,沒有回到家的老兵還有很多,平均年齡超過90歲。
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我們要銘記歷史,時刻謹記先輩們做出的努力,生活中,也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他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