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擺渡人”劉德文再赴河南,護送新鄭籍臺灣老兵靳致欽魂歸故里。
7月2日下午15點,劉德文從臺灣桃園抵達新鄭機場,此時,靳致欽在大陸的親屬們已經在這里翹首期盼多時。靳致欽的兩位侄子和一位侄女攜子孫四代二十余口人前來迎接。
侄子靳先生確認是伯父骨灰,激動痛哭:謝謝您劉先生,讓我們分離了幾十年的親人終于如愿(團聚)了!”
老兵信息:靳致欽,生于1925年10月5日,1942年8月從軍,曾參與抗戰,自1948年到臺灣,1970年5月10日,在臺北因病與世長辭,年僅46歲。
從出生至今,整整一百個春秋過去,今天,靳致欽終于回到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實現落葉歸根的夙愿。
2025年6月13日晚,臺胞劉德文抵達河南商丘,護送商丘籍老兵董先勝骨灰回到家鄉。這是當天劉德文從臺灣高雄出發,跨越2000余公里,先后奔赴湖北、河南兩省護送的第三位老兵。
劉德文送老兵回家途中
已近六旬的劉德文,是高雄市左營區祥和里的里長,從2003年開始幫助大陸去臺老兵完成“落葉歸根”的愿望,二十余年間他先后數百次跨越臺灣海峽,足跡踏遍大陸20余個省份,已將三百多位已故老兵的骨灰義務送回故鄉安葬,圓了三百多個家庭的血脈團圓夢,被網友稱為“靈魂擺渡人”。
劉德文和今年102歲的河南籍老兵(攝于六年前)
“我把他們當成我的叔叔伯伯看待。”劉德文告訴記者,善行孝道、敬老尊賢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大力發揚傳承。護送老兵魂歸故里,完成老兵生前夙愿,是一種善行,也是對老兵前輩的一種尊重和孝敬,在這個過程中,他也與老兵的家人成為了超越血緣的“親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是血濃于水的骨肉兄弟,一脈相承、心手相連。“根脈是無法切斷的,血脈的傳承是永續的”,劉德文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召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從哪來來的,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一句承諾,讓他成為專業的公益“擺渡人”
劉德文出生在臺灣屏東,后到高雄工作。2002年起,他成為高雄市祥和里“里長”,為社區服務,逐漸接觸到了社區的老兵,他對老人家們的思鄉之苦感同身受:“他們提到家鄉、提到父母就想哭,他們哭我也跟著哭”。當時祥和里住著1800多位單身獨居的老兵,他們的親人大多在大陸。
“里長,我有一事拜托,我死后你能不能把我的骨灰帶回老家,葬在我父母墳前,以贖我不孝之罪?”2003年,面對一位老兵的臨終托付,劉德文重重地點了點頭。為了這個承諾,劉德文費盡周折,在2004年聯系上了這位老兵湖南桃源縣老家的親人,將老人的骨灰送回安葬。此后,更多老兵的委托紛至沓來。為了專心送老兵回家,2006年,劉德文毅然辭去了銀行的高薪工作,成為了“專職”的公益“擺渡人”。
根脈是無法切斷的!根脈傳承終是一家
家屬告訴記者,抗日老兵董先勝是河南商丘籍,出生于1912年,20世紀40年代末去臺后一直杳無音訊。董先勝在家中排行第二,如今大陸一兄一弟也已逝世。2006年,兩兄弟后代已是四世同堂,漂泊在外的董先勝成了整個家族的牽掛。多年來親人們一直沒有放棄打聽、尋找董先勝。十個月前,董先勝侄孫通過互聯網聯系到劉德文,希望幫忙尋找二叔祖父下落。
拿到老兵信息后,劉德文立即進行查尋比對,最終驅車近400公里在花蓮找到老人的骨灰安放處。確定董先勝骨灰在家鄉安葬的日子后,劉德文就安排了本次行程,13日早從高雄機場出發,先護送兩位老兵骨灰到湖北,當天晚上抵達商丘高鐵站,6月14日陪同董先勝家屬將董先勝骨灰安葬。
董先勝大陸親屬向劉德文獻上錦旗
“董先勝并無直系子嗣,也沒有留下任何遺產,但他的侄子、侄孫等親人這么多年一直在堅持尋找他,找到他的骨灰后按照老家風俗接回并舉行隆重的下葬儀式,這就是孝道文化的體現,是血脈傳承的體現。”劉德文也時時為兩岸親人為了團圓的雙向奔赴而感動著,“同根同源血脈連,家族情懷代代傳”,無論何時,無論身處何地,家族成員之間都有著割舍不斷的連結,這種連結不僅僅是血緣上的,更是心靈上的契合。兩岸一家,心源相接,咫尺海峽,隔不斷血脈親情,即使歲月流轉,親情血脈始終如初,并在傳承中歷久彌堅。
找到根脈,才能找到歸屬感,更有方向感
劉德文的先輩從福建移居到臺灣,他已是入臺第六代。2017年,劉德文前往江蘇徐州沛縣護送老兵骨灰歸家時,意外發現了自己的根竟然在徐州。“一直以來都知道我們的堂號是‘彭城’,到了徐州才知道‘彭城’就是江蘇徐州的古稱”,劉德文說,翻閱徐州當地族譜發現,自己所屬的“德”字輩也在其中,兩地的族譜對上了!劉德文開心不已:“原來我們的根在這里!”帶著當地送的族譜回到臺灣給父親看,父親也激動不已。后來再到附近送老兵回家時,劉德文也會特地前往沛縣祭祖,到現在已經去了五次。
尋到根脈意味著明曉自己的身世起源、家族淵源以及傳承。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家族傳承。
劉德文的父母親
幼時劉德文家中并不富裕,但他的父親在自家有一餐沒一餐的情況下,也要把家中僅有的兩碗米送給更困苦的人,父親的話劉德文記憶至今:“我們僅僅一餐沒吃飯了,而他們已經幾餐沒吃飯了,他們更需要這些。”父親樂善好施的作風深深影響了劉德文。
劉德文在臺灣的辦公室和家中至今沒有空調,每天早餐他僅吃一個白饅頭,在送老兵回家的路上多數時候吃方便面充饑:“父親生前為了支持我送老兵回家的行動持續下去,先后資助我八十多萬元人民幣,我要更節儉才能送更多的老兵回家。”
劉德文的善舉被當地媒體報道后,他的女兒也自豪地說:“爸爸做的事情是正確的,經濟上的困難是暫時的,而精神的富足是永久的!”這就是對良好家風、根脈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了解自己的根脈能讓人找到歸屬感和方向感,明白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文化。
“靈魂擺渡人”的背后,是家庭力量的凝聚
提到當年從銀行辭職,劉德文至今記憶深刻。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他辭職的舉動讓妻子難以接受。為了說服妻子,他邀請她一起送過一次老兵回山東萊陽。大陸的親屬,一位90多歲的老人在接到哥哥骨灰那刻猛跪三次磕頭三次:“一謝劉里長圓我有生之年尋兄回家心愿,二謝劉里長圓我父母尋子回家遺愿,三謝劉里長助我一家四代人團聚。”
妻子感動地哭了,那一刻,她懂了劉德文的堅持,她對劉德文說:“你只管做你的事情,孩子我來養。”
“靈魂擺渡人”的背后,還有一位重要的支持者,就是劉德文的父親。二十幾年間,父親先后資助八十多萬元人民幣給劉德文,助他心無旁騖地互送更多老兵回家。
劉德文在無人管理墓區找尋老兵墓葬
劉德文的兒女更是以父親的舉動為豪,2016年,劉德文在“亂葬崗”找尋老兵時不慎摔下溝壕,摔斷兩根肋骨,“差點命都沒了”。然而在身體還未康復時他就堅持送兩位老兵回重慶,兒子放心不下,陪同他一起跑了這趟。“我爸爸好辛苦,骨灰壇好沉。”回來后,兒子告訴劉德文,“以后如果爸爸需要我,工作允許時,我一定會回來幫爸爸,幫這些爺爺回家。”
2016年,兒子陪劉德文到重慶
對此,劉德文很欣慰:“這也是因為我們從小就教育孩子們要敬老尊賢,我們在做這些事時,也在無形中給孩子樹立了榜樣。”
二十余載數百次跨越海峽,他見證著大陸的發展
二十年前,由于交通不便利,劉德文送老兵回家花費時間最長的一次,輾轉用了10天時間。曾經為找到伯伯們的家鄉,飛機、貨車、汽車、三輪車劉德文都坐過,有時候甚至需要徒步。如今,飛機、高鐵、地鐵、汽車等交通方式的無縫換乘,高效快捷的微信、移動電話交流溝通……大陸日新月異的發展,助力劉德文的擺渡事業跑出了“加速度”,更拉近了海峽兩岸的距離。這次從高雄到商丘,劉德文12個小時內將3位老兵的骨灰送到親屬手中,這在以前是壓根不敢想的事情。
劉德文說:“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公共交通更是方便快捷。以前說到700公里的距離,會感覺很遙遠,而今天從武漢到商丘,坐高鐵也就3個多小時。”
“我們”,是他心中的執念
在和劉德文的聊天中,記者發現,每次他都會說“我們”,而其實多數時候都是劉德文一個人踏上行程。原來,“我們”指的就是他和護送的老兵。“雖然人已不在世,但每一位伯伯在我的心目中都是有生命的。”劉德文說,飛機上他會給每位老兵的骨灰專門購買座位,住宿時會為“他”留出床位,到達房間時,也會先泡上一壺茶,請一路奔波的“他”解渴。每到一個地點,劉德文都會向“他”知會:“伯伯,我們到……了。”
飛機上,每位老兵都有自己的座位
二十多年來,劉德文馬不停蹄,他的足跡遍布大陸多數省份,也走遍了臺灣島的每個骨灰塔和“亂葬崗”(無人管理墓區)。
“為老兵托起回家的橋梁,是我心里一直想要做的,也將一直做下去。”劉德文說。二十多年過去,祥和里的老兵逐漸凋零,如今只剩下18位,很多人帶著對家的思念離開。劉德文說:“我希望我的步伐快點,再快點,幫更多的伯伯們圓夢。”
來源 | 大象新聞記者 夏萍 仝新叢 趙學玉 實習生 張帆 龔楷宸監制 | 李金鋒 李潔敏主編 | 彭丹編輯 | 杜卉
象象留言有獎活動來啦!
(每周好禮:大象文創袋、象象定制筆記本,二選一)
獲獎名額:
最有態度獎:當周留言總數前5名
金句達人獎:當周精選留言條數前5名
人氣爆棚獎:當周單條留言點贊數前5名
參與方式:1.關注本公眾號,確保留言資格;2.在推文評論區留言,內容需符合平臺規范(留言數量越多,獲獎幾率越大);3.邀請好友為你的留言點贊,提升獲獎概率。
結果公布:每周一獲獎名單將在公眾號菜單欄“熱門”——“”中公布,中獎者需在48小時內私信聯系客服領取,逾期視為放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